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为文物虫霉病害“把脉开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活用创新技术筑牢保护屏障

发布时间:2024-10-12 来源:科技日报

百年手泽存无几,虫蠹尘侵秖涕横。书画的墨香、纺织物的细腻、皮革的温润……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传说。然而,在害虫与微生物的无情侵扰下,生物劣化的阴云笼罩在这些文物上,困扰着文物保护工作者。

记者近日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悉,该馆科研团队潜心攻关的“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项目,聚焦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业内文物虫霉病害防治提供了从精准诊断到有效防治的全链条创新解决方案。目前,该项目系列成果已服务全国50多家文博单位。

打造文物界“智能医生”

重庆,既是“火炉”,又是“雾都”,云雾缭绕、湿润多雨的环境,为昆虫与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温床,也成为文物虫霉病害的高发地带。

凭借在文物防虫防霉方面30多年的经验积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19年获批为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我们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的研究团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职副主任唐欢说,面对文博行业内从事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的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该馆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既懂生物又懂文物”的文理融合交叉复合型专业级研究队伍。

为文物“把脉问诊”后,团队直击病害根源。“依托相关资源,我们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虫种库。”唐欢介绍,这两个库涵盖了真菌182种、害虫8种、病害图片8000余张,数据资源全部来源于虫蛀、霉变文物。这为文物病害的快速识别和消杀效果评价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团队还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打造了文物界的“智能医生”——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只需上传图片或序列,系统便能迅速比对,精准识别出常见的害虫与霉菌,让基层文物保管人员也能轻松掌握病害动态,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

目前,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已经整合至全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管理服务平台,极大提升了基层文物保管人员对文物虫霉病害风险的感知和管理能力。

15秒内测出霉菌数量

“文物霉变和文物虫蛀被肉眼发现时,往往已经十分严重,这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带来极大困难。”唐欢说,团队研发的光纤光谱和ATP生物发光法两项新技术,分别解决了文物霉变现场定性难与定量难的问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针对文物材质的特殊性,利用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光纤传感器,通过一束光,就可以实现对霉菌的种类识别;而应用于文物表面丝状真菌定量检测的ATP检测技术,则可以在15秒时间内对文物表面霉菌进行数量检测,实现对文物霉变的快速定量。

“不同的霉菌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了快速识别技术,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配不同的防霉剂进行针对性消杀。”唐欢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研发植物源熏蒸剂与装备,实现了馆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技术的原创性突破。

在重庆市科技局项目的支持下,团队精选上百种植物提取精油,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后,成功调配出高效、安全的植物源熏蒸剂配方。配方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抗虫抗霉特性,在有效杀灭害虫和霉菌的同时还不伤害文物。此外,团队还设计了内置传感器的熏蒸器,实现了熏蒸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但服务了全国50余家文博单位,还获得了多家单位的成果应用证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主任刘华成表示,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完善相关技术规程,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Copyright @ 20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