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士到年青的“抗疫”战士——侯立安"抗疫战场"写实

2020-07-01 09:02:54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有些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侯立安就是这样的人。

高天风雨散,清气在园林。荡浊神自激,向荣更欣欣。

这是侯立安在疫情期间为湖北十堰写的诗。诗中的气势,让我们很难想象这首诗出自一位“60后”笔下。他希望风雨快点散去,希望十堰早日恢复往日欣欣向荣的生机,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精气神”来荡浊满天风雨。为此,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像个激越的小伙子一样,一边进行应急科研攻关,一边四处奔波筹集物资捐赠给疫区。

侯立安,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我国特种污染防控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为探索和构建我国特种污染防控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7项;出版专著8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4项;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科研攻关,助推疫情防控

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前两项传播方式均以空气作为介质,寄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进行传播。病毒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在疫情初期疫区医护人员与患者交叉感染的问题突出,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再加上疫情期间大部分人每天几乎都在室内度过,使得加强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工作,变得既重要又紧迫。

针对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作为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带领团队积极投身抗疫,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几经波折研发出了多种抗疫“神器”,在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狡猾”的病毒无处不在,但在侯立安院士等环境工程专家和钟南山院士等传染病学专家的共同协作攻关下,病毒的“克星”不断出现,空气净化器就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功能就是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有效阻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空气净化器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钟南山院士曾多次指出,空气净化器对保持室内良好空气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他本人也喜欢使用空气净化器,他认为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安装。

针对疫区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特征,侯立安表示,最重要的也是最紧急的是加强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工作。为解决疫区病区空气污染问题,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侯立安提出了应对不同防疫需求的医院空气质量保障解决方案,为实现疫区医院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全时段彻底消杀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他带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安桂教授、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天津大学陈冠益教授、浙江大学张林教授、兰州大学王博教授等科研团队开展病区空气净化和消杀技术紧急科研攻关,将已成熟应用、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进行集成,研发出“室内空气消杀—新风系统保障—负压出风灭活”全流程空气净化技术及装备——“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并投入抗疫一线使用,该技术为有效阻断病毒和细菌在病区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室内空气消杀—新风系统保障—负压出风灭活”全流程的一体化技术与成套装备原理

“室内空气消杀—新风系统保障—负压出风灭活”全流程的一体化技术与成套装备实验

“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作为特殊时期入驻新冠肺炎病区的空气净化装备,它强大的功能足以刷新我们对以往的空气净化器的认知。该空气净化器以侯立安团队自主研发的“云式技术”为主,二氧化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技术为辅,将多项技术合理结合,以双重消杀技术保证病原体被彻底灭活处理,弥补了单项技术存在的缺陷。不仅如此,这种净化器无需滤料,净化精度高,可去除空气中灰尘、PM1、PM2.5、飞沫等细颗粒物,净化技术达到了尖端的技术高度。

侯立安团队成员在开展科研工作

“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设备

除了空气净化器,侯立安还提出“民房改负压病房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先进的“源头新风净化—室内功能材料除菌—空气消毒—排放乏气消杀”集成理念,可在极短时间内以常见装备、低成本将一间民房改造为具有负压和消毒功能的病房,可有效解决病区容量不足等问题。

在取得一系列科研攻关成果之后,侯立安还带领团队将他们基于新冠病毒防控研究的结果,形成较为完备的研究报告,并参与编制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办公、居住及医疗环境防疫设计及疫情期环境保障运行指南》,为公共建筑的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及疫情期间室内空气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疫情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另一部环境防疫指南《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与安全保障指南(试行)》,也由侯立安领衔,他和李安桂教授、吴明红教授、高然教授等就是该《指南》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该《指南》由中国工程院组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持编制,火箭军工程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机构和单位参与编制,是我国首部针对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制定的全国性应急设计与管理指南。

《指南》包括总则、术语及定义、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疫情期间空气环境防疫应急技术措施、管理规章制度等5个部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总结了新冠病毒防控实践经验,研究制定了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及应急技术措施,为有效保障重大疫情期间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安全,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在疫情期间的传播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遵循。

5 月 11 日,住建部组织召开专家审查会,审查组专家一致认为,该《指南》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对我国今后的民用建筑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抗疫形势,侯立安团队成员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担当为出发点,将《指南》与瑞典和德国的学者分享,《指南》中提到的传染病房环境保障技术和经验深受瑞典和德国学者的青睐。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 University)Thomas Olofsson教授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Zhengmeng Hou主任,分别将该《指南》翻译成瑞典语和德语,并分别发送给瑞典能源署(Swedish Energy Agency)和瑞典供热通风空调协会(the Swedish HVAC organization),且在瑞典学术期刊作了专题介绍,为瑞典、德国政府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参考。

捐赠物资,爱心驰援湖北

山高水长,一往情深。疫情爆发后,侯立安始终牵挂着湖北同胞。他一边进行应急科研攻关,一边操心医疗物资的筹集和捐赠,双管齐下,忙得不亦乐乎。无论多么忙碌辛苦,他的初衷只有一个:疫情早退,湖北安好,祖国安好!

为方便物资捐赠,侯立安团队第一时间主动与长江日报长江公益取得联系,商讨技术服务、捐赠等相关事宜。疫情期间,他们多次向武汉、十堰等抗疫一线捐出多批价值不菲的物资,其中包括1000余套空气净化器、新风机等装备,这批装备是侯立安团队联合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捐赠,经长江公益牵线,通过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定向捐给新冠肺炎指定医院使用的空气净化设备。

饮水思源,作为一位有着50年军龄的老兵,侯立安个人还捐赠了60台空气净化器,定点应用在部队临时接管的医院。

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侯立安以中国科学家精神为内在动力,将论文写在抗疫一线,将其通过争分夺秒应急攻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捐赠给湖北抗疫一线。

研发出“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后,侯立安团队立即主动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联系,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长江公益、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向该医院定向捐赠“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成品设备用于医院一线病区。截至4月18日24时,侯立安团队累计向郧阳区人民医院捐赠“空气中病毒微生物直接消杀风险阻断技术及装备”85台/套,价值达165.8万元。

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的到来,给郧阳区人民医院在环境净化、空气质量安全及有效阻断病毒在病房空间内传播等方面下了一场“及时雨”,得到了院方的真诚认可和衷心感谢。

郧阳区人民医院在《致侯立安院士专家团队的感谢信》中提到:“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战‘疫’中,侯立安院士团队积极踊跃捐赠物资,并无偿提供了团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保障系列自主创新技术,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郧阳区人民医院在《致兰州大学的感谢信》中也提到,侯立安院士团队的研发成果“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保障了该院的空气质量安全,有效地阻断了新冠病毒在大厅及病房空间内的传播。

科技战疫,共克时艰。侯立安早已是抗疫“逆行者”队伍中的一员。除了病区空气净化装备,侯立安团队还联合万喜人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盛大高科技机电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向湖北省十堰市捐赠物资,包括医用口罩、上平照紫外线消毒器、量子点石墨烯灭活试剂、智能新风净化装置、智能负压净化装置以及美螺装饰改造材料等,重量达5吨,总价值106万元。

侯立安团队及合作公司共同向十堰、武汉等疫区捐赠物资

秉承“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分担一点,为十堰人民抗击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的初衷,侯立安团队第一时间启动捐赠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捐赠物资运输及医院空气污染控制方案。

除了技术设备,应急科普知识也是疫情初期疫区人民急需的重要“物资”。为有效指导室内污染防控,侯立安还向湖北捐赠了1000套他自己主编的科普书籍《看不见的室内空气污染》。

建言献策,科学服务决策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最有力的武器,人类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也离不开科学的建议和决策。在紧锣密鼓进行科研攻关和物资捐赠的同时,侯立安也不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建言献策。

2月16日,侯立安出席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专家组网络工作会议,在会上介绍了针对疫区收治医院“空气中病毒微生物直接消杀的空气质量保障系统”等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进展,并建议对“新建、改建和有条件的医院增设空气质量保障系统”,将空气原位杀灭(UV+03)技术和石墨烯功能材料等全时段空气病毒主动式及被动式消杀技术设施投入抗疫斗争的第一线,尽快形成示范,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防护屏障,使其在院感防控和改善患者呼吸环境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月初,针对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侯立安联合多位相关专家发文,建议在各地逐步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加强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工作,并提出了“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向好的形势转变,但是疫情防控一刻不能放松,加强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的研究和应用,切断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仍然必要”这一在当时颇有远见的论断。

此外,他还牵头向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提供院士建议,向西安市和南宁市献策:针对定点医院和疑似病例隔离建筑,以及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商业楼和学校开展建筑空气污染与传播风险评估;加强公共环境与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媒体开展疫情通报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组建由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开展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机理与技术攻关,制定有针对性的建筑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成套技术方案、规范和指南;针对不同通风类型的建筑采取有效工程改造和技术措施,防止新型冠状病毒在室内空气中进行扩散。

科研攻关与物资捐赠同时出击,建言献策与国际合作同向而行。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当侯立安集结身边所有力量一起奔赴“抗疫 战场”时,他就变成了所向披靡、永远年轻的“战士”!

(来源:中国科协)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