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理解《中庸》,只需抓住四点

2020-07-11 08:32:53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中庸》是我国儒家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一直属于《礼记》中的一部分,到宋代,朱熹才把这部分内容从《礼记》中分割出来,这样《中庸》就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中庸之道,是把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是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反复强调内外的关系阐明中庸之道的。我们需要抓住以下四点,就能快速理解《中庸》及它的现实意义。

1、“中庸”变通的态度

《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两者都不可取。这一点上“中庸”之道体现出了辩证的思想。所以“中庸”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的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当,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把握和平衡。  

因此,“中庸”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万物原有的本质,“和”则是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遵循规律,朝着良性发展应该遵从的原则。同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地做到恰如其分,那么天地间一切都会各得其所,顺其自然了。

2、“中庸”学习的态度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走,这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学习之道,也是如何掌握中庸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地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正如《中庸》说的:“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学习的过程正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的知识,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学会“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以君子看待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而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断学习,让自己内心够充实,真正透彻地领悟到中庸做人的哲学,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骄傲,不妄自菲薄,做到胸有成竹。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了开阔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中庸”处世的态度

书中“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一旦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现代人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都学会“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并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古人留下的经典处世哲学——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人往往执着于为私、为我的观念而浑然不觉。所以,时时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于别人,凡事先他后我,虚心用心去异中求同。很多时候真正的提高就是放弃,而不是得到。

4、“中庸”的和谐

 “中庸”讲心中的情感没有表现平静而淡然,称之为“中”,情感发而存节称之为“和”。

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和”的可贵之处就是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生活之中乘春风、沐春雨。“中和”强调天人和谐,关系协调。《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当下,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以“和谐”为主题的现代生活理念对于纠正当今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浮躁、愤懑的心态大有裨益。

“和”在自然中是少了暴戾,多了仁爱。以“和”为主的社会,就应该是每个人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反求诸己,达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顾全大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思想境界。每个人心怀诚信,容人敬人,整个社会的和谐就不只是一个梦想,而是每个人可以享受的美好世界。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