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从饮食风俗看43个民族居住的“西域之冲”

2020-07-14 09:18:25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西域之冲”是青海的美称,青海省分布着多达4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青海总人口的54.5%;藏、回、蒙古、撒拉、土族等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占青海总人口的45.18%,其他民族占0.32%。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在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汉族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

藏族饮食习俗

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不食鱼类。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

蒙古族饮食习俗

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文一)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