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熙:心系疫情,使命在肩

2020-09-25 08:43:12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李光熙,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   

大年三十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四处漂泊务工的游子都会踏上归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陪伴在自己父母的身旁,一同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是,2020年的年三十,不再洋溢着重逢的幸福感,新冠疫情的阴霾伴随着“春运”遍布中国各地。

士兵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广大医务人员便是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尖兵和利刃。在这危急之秋,李光熙响应国家号召,与全国各地的专家一同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

身在北京,心系疫情

 从2020的大年初一起,李光熙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的主任,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都会坚守在病房,处理每一个在接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似病例。虽人在后方,却始终关心着武汉疫情瞬息之间的发展——会同国医大师薛伯寿以及其他几位高级别专家一同远程连线前线,为抗疫出谋划策,运用中医药的力量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除此之外,每一个辗转联系上李光熙的新冠患者,他都尽最大力量去救治,虽然有时因为病情过于严重,病人可能没能撑下去,但很多病人在李光熙指导的治疗下,捡回了一条命,并在后期听从李医生的指导积极进行肺康复以及传统功法的锻炼,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升。其中影响最广的是那位“半幅中药退热”的患者——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性,确诊“新冠”后在武汉某医院接受治疗,体温在激素的作用下,偶尔能够恢复到38度以下。如此几天后,病人体温突然再次升高,也开始出现了咳嗽喘憋的症状,西医开始束手无策,考虑是否需要插管使用呼吸机。此时正好也联系上了李光熙,李医生辨证论治,投千古抗疫第一方“人参败毒散”半剂而效,病人热退,喘息也明显好转,随后在李光熙的指导下,顺利出院。前两天,另一位王姓的患者,专程从武汉前来拜访,感谢李光熙在新冠期间救了他们一家人,他恢复的非常好,体力已经跟患病前一样,肺部影像学也显示炎症基本吸收,没有留下纤维化的后遗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光熙虽人在北京,却救治着各地的新冠患者。

义不容辞,奔赴前线

时间来到2020年4月,国内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武汉以及整个湖北也在4月8日重启,国内的生活逐步回归了正轨,国外的疫情却争相引领风潮,意大利、英国、美国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新增病例。擅长英语的李光熙,在为我国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对西方世界进行着指导——意大利的疫情防控经常会咨询李光熙的看法,他虽然是一名中医大夫,却也精通着现代医学,尤其是在梅奥医学中心进修时,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肺损伤”,所以对这一问题,他很有发言权。

4月30日,李光熙接到医院医务处通知,给他两天时间准备,5月2日出发去某外国抗疫,治疗那里不能归国的侨民。李光熙没有犹豫,立即收拾行囊,与几位医院同道一起奔赴前线。

抗疫之所,赤道从这里穿过,热带沙漠性气候“高温干燥”的描述,仍然无法让我们体会可以煎鸡蛋的地面温度。而李光熙就是去了这么一个气候恶劣的地方,并且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李光熙他们甚至只能住在一个临时用铁皮搭成的小屋中。除此之外,每天的炮火声也是日常项目,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一枚导弹落在自己的脚下。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李光熙他们呆了整整三个月,直到把那些侨民都治好,他们才乘上返程的飞机回国。

而这次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不是李光熙第一次参与抗击疫情了。

临危受命,使命在肩

回首2002,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另一场疫情的洗礼——“非典”。2002年12月,当时正在协和医院睡眠呼吸暂停中心,专注于睡眠领域进修的李光熙,接到了来自医务处的电话。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广安门医院全院发热病人的筛查工作。当时的广安门医院还没有设立发热门诊,李光熙只能在医院临时设立的一间小屋内进行工作与休整。由于没有完备的防护工具,李光熙只能身着一件小小的隔离衣,佩戴好护目镜与手套,穿梭于医院内的各个角落,逐一筛查发热病人,将非典病人送往定点医院。

对于当时年轻的李光熙,这一项任务意味着他的肩上担着全院医护人员以及病患的生命健康安全。如何在冬春流感爆发季,从纷繁复杂的发热病人中准确地筛查非典疑似患者是这项任务成败的关键。由于当年医疗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试剂盒,如何诊断非典疑似病人,全部凭借临床的问诊与影像学资料。当时广安门医院有三名医生被判断为疑似,于煤炭医院隔离。李光熙接管医院的分诊工作后,重新对医生的隔离情况进行梳理,并将隔离医生的影像资料从医院已关闭的临时发热门诊丢弃的片子里找出来。专家讨论时,将完备的临床证据和病历资料提交给专家组,最终使三名医生解除了隔离。

李光熙的一言一行决定着病患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命运。是保家卫国的信念以及在朝阳医院进修时跟随王辰院士和童朝辉院长学习呼吸重症及机械通气的大量临床经验支持着李光熙完成这项艰巨的使命。

温暖的手,希望的心

2003年4月,李光熙被派往百望山胸科医院建立的临时隔离病房,和另外二十几名医生同道一同承担起30余名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那个阶段,武警戒严,在没有家人陪护的隔离病房里,不断有患者情绪失控,试图逃走,或因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种种心理问题在疫情当前被激发出来。

令李光熙印象最深的是名18岁的女孩。与她同屋的另一个女孩小秦,她经历了非典肺炎的整个病程,面对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惧,她异常的不安——这么年轻的女孩,在肺损伤非常重的那几天,她不停喘憋、剧烈咳嗽,虽然给予无创通气治疗血氧仍然下降,是最重的一个病人,轮班的医生就经常长久地握着她的手,支持她,鼓励她,给予她希望,告诉她其他病房里的很多人,都慢慢好起来了,她一定也是其中的一员。她在医生们精心的治疗下慢慢好了起来,直到解除隔离的很多年,都与李光熙保持联系。李光熙后来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他的老师Gajic专门在AJRCCM上写了一篇文章“THE HAND”指出“在ICU里最重要的医疗干预治疗可能就是两天,以后的治疗就是那个握住你的温暖的手,会给你一切的支持。医疗真的不只是治疗更多的是心灵支撑,每次查房我一定紧紧握着病人的手告诉病人你在这里很安全,一切向好,我想不见得只是很高超的医疗技术才能救人,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支撑也会让病人很快好起来”。

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李光熙,以至于现在,对每一位病人,他都非常的和蔼,病人们最常说的也是“李大夫太好了,耐心细心,听他说完我就好了一半”,李光熙说道:“只有病人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他的家人,他才能有信心并配合你的治疗。”(编辑/张虹)

相关链接:李光熙主任医师先后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项目97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研究工作。2007年在美国梅奥医学院接受4年的博士后科研训练,获得美国转化医学中心(CTSA)训练证书。主要进行肺损伤的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复杂数学模型构建在急性肺损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十几年的科研经历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经验。科研方面:在美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发表刊物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ritical Care Medicine》, 《Chest》等美国最主要呼吸及重症杂志。同时在美国医学工程学杂志《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以及《AAAI》上各发表一篇文章。参加多项国际呼吸大会并多次进行大会报告交流,包括ATS, CHEST和SCCM。2011年起至今一直被美国《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聘为审稿人,完成多篇论文的审阅工作。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