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中唐《文殊·普贤变》:形象塑造、色线布局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2020-09-26 09:55:37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莫高窟《文殊·普贤变》始于初唐,盛唐进入成熟时期,中唐、晚唐承袭盛唐风格,但已无盛唐时富丽堂皇之风,五代、宋代、西夏时《文殊·普贤变》沿袭模仿唐代的构图形式。

莫高窟有代表性的《文殊·普贤变》是中唐第159窟中的部众式,其形象塑造、色线布局也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159窟的《文殊·普贤变》对称地画在西壁佛龛外两侧,规模宏伟,是莫高窟保存最完美的部众式《文殊·普贤变》之一。西壁龛外北侧画《文殊变》,图中文殊菩萨高醫宝冠,头悬华盖,身衬花环式项光和背光,著僧祗支,腰系锦裙,佩饰璎珠臂制,手持如意杖,半侧身坐在大青狮驮负的莲花宝座上,一昆仑奴牵狮,另一昆仑奴捧香炉在青狮头前。青狮的首部是持乐演奏的伎乐菩萨和持花盘、捧香炉胡跪供养的菩萨。青狮的尾部是帝释天、梵天和天女。文殊和青狮后面是持宝幢,两侧是护卫的八部天神。右侧上方一蓬发青面夜叉鬼怀抱一个裸体小孩, 形象尤为生动,这可能是子母鬼的形象。画面的最上层是隐隐约约的山水画,最下层是五色彩云。《文殊变》华盖两侧有小飞天乘云旋绕,画面下方是两条屏风画,上画文殊在五台山应化的故事和人们朝拜五台山的情景。这样就把文殊菩萨和五台山圣境联在了一起。西壁龛外南侧画《普贤变》,其构图人物布局与北侧《文殊变》相同,只是人物姿态相貌,神情略有不同。图中普贤菩萨的容貌,衣饰与文殊菩萨相同。普贤衣著华丽, 一手托花盘,正面结跏跌坐于六牙白象驮负的莲花宝座上。昆仑奴牵象, 另一昆仑奴头顶大香炉在象头前。天龙八部、帝释、梵天和天女伎乐菩萨、执幢幡、捧香炉,持花的供养菩萨围绕四面,前护后卫,浩浩荡荡地进行在一片云海之中,气氛非常热闹。《普贤变》是两条屏风画,上面普贤菩萨圣迹故事,和表现普贤道场四川峨眉山的自然风光。

 此窟中的《文殊·普贤变》有四大特点。其一从总体设计上,把文殊、普贤菩萨和应化圣迹道场五台山和峨眉山连在一起,在莫高窟中仅此一例。

其二是场面大,人物多, 规模宏伟。把文殊、普贤菩萨的部众天人,侍从菩萨全部画人了经变之中。此经变已成为以后各代《文殊·普贤变》的范本,只是人物多少上有所变化。

 其三是最上层画山水,最下层画云海,把人物置于山水云海之间,既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形象,又使画面空间无边无际。其四是人物造型,以形写神,同类菩萨,各具神情,同类天神,各具形貌。全图线描精细色彩鲜艳,但不厚重,显得特别柔丽雅致,这是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一种新画风。

 本窟文殊、菩贤赴会图,是中唐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无论在形象塑造,色线运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标志着吐蕃时期的莫高窟艺术已趋成熟,其创造了不同于以前各时代艺术的新风格的中唐艺术。

与盛唐时期表现华贵、豪富、艳丽人物形象不同,文殊、普贤赴会图中的人物,更着重于人物个性和内心的刻划,形象亦以清秀、隽丽为主要特征。

 在色、线方面,区别于盛唐壁画多用重彩,勾勒重墨线,大量运用朱砂、大红、金箔,形成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热烈欢快的格调。以青绿淡彩为底色,以翠眉素面,淡墨线描造型,创造了具有清新、雅洁、俊逸的一代新风。这与中原地区同时期以程修为代表的画家追求清淡、不饰夸张的画风多有相似之处。

 用淡墨线勾画人物脸面、五官,用白色涂面,用翠绿描眉和画不同的温和双眼,以创作人物的素颜玉面、婉柔秀丽的形像;用土红色线勾画人物形像,用赤色染眉描须,以绿色点画突鼓圆睛以创造威武爆烈的形象;用青面獠牙,丑恶怪异的表情刻画妖魔嘴脸,是吐蕃时期人物形像类别分型的创新和特点。它对中唐以后的类似人物描绘都有明显的影响,也给后代发展起来的戏曲人物类型化、脸谱化注入了先机。(周卫华)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