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脱佛、脱塔:敦煌 “印沙佛会”民俗的最早实物资料

2020-09-29 08:31:25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敦煌“印沙佛会”包括两方面内容,一种是印沙,把佛印或塔形模子往沙上一捺,即可完成。一种是脱佛和脱塔,把泥团打入佛像、塔形的模子中,脱出一个个小泥佛、小泥塔。敦煌“印沙佛会” 是一项参与人数很多的宗教民俗活动,从文书记载看,在每年正月的六个斋戒日举行。这种风俗活动,在南北朝时就已流入我国敦煌,唐代时已经十分盛行,直至宋代初期每年还在举行。佛会的程序是,一般先设置坛场,供奉香花、佛食,然后祭拜、散食,接着在铃声和梵音中,开始持佛印印沙或作泥团脱佛、脱塔。白天活动在户外,晚上转移至寺庙内进行。在莫高窟,至今保存有一批当时印沙、脱佛、脱塔的实物资料。

脱佛即小泥佛。多为圆形、桃形、椭圆形的浮雕。大者直径为10厘米左右,小者直径为5厘米左右。有佛像,也有菩萨像,有彩绘的也素色的。唐代以前的多为彩绘,宋元以来的都是素色的。其作法和影塑作法相同;先作成各种佛像、菩萨的凹形模型。然后把揉好的胶泥打入模子。待泥稍干,取掉模子,便成一小泥佛。

 脱塔即小泥塔。其形有圆,有方,有四角有八角,有单层,有多层。大者高10厘米左右,小者高5厘米左右。形状各不相同,都是立体圆塑。其作法与脱佛作法相同;先做成园锥体的小塔模子,把泥团打入模子,取模后便成一小佛塔。

 制作脱佛、脱塔,古时也称为“善业泥"。也是古时佛教大众修行积福、供养佛法的一种风俗活动。这种风俗活动来自印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古印度波斯匿王,年已百岁,志业不衰,三十年间,脱塔达七亿之多。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摩咀吒国王,每于日日造脱模泥像十万余躯。并说:“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在敦煌遗书中有很多记载这种活动的文献,莫高窟留下大量的实物。

 敦煌“印沙佛会”每次供献的脱佛、脱塔数以万计,一些是放在石窟佛龛里供养,一些是堆积在空野里,一些是修造一个大舍利塔,把数以万计的脱佛、脱塔装藏在大舍利塔内。这些小脱佛、小脱塔便是佛的法身舍利。

 莫高窟现存唐代彩色脱佛、脱塔不多,而西夏、元代的素面脱佛,难以计量。其造型有倚坐佛,禅坐佛,有立菩萨,游戏坐菩萨。

莫高窟现存脱塔在北区有两窟,东千佛洞有满满两窟,数量估计有数十万个。其造型有法身塔、宝阶塔、千佛塔。千佛塔上的小千佛不足一厘米。(周卫华)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