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民宅建筑画:灵活应用中国建筑体系,适应新需求的样板

2020-10-20 09:28:03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第85窟《解信品》"穷子喻"局部

 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各个时代的都有,洞窟内普遍有的《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经变画中,较集中地描绘了建筑群的组合和各种类型的单体建筑物形象,内容极其丰富。在我国各个朝代实物例证缺乏的情况下,莫高窟建筑画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提供了最原始最可靠的依据。其不仅演绎了中国建筑的时代变迁,亦成为年轻建筑设计师创作的“朝圣地”。

 莫高窟晚唐时,净土经变画中的民间住宅画得十分出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建筑风貌,如晚唐第85窟,五代第98窟、第61窟《华法经变》里,“穷子喻”故事画中的宅院,都画得十分出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第85窟。

 “穷子喻”是《华法经》第四《解信品》中的一个比喻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一人自幼丢失,流落他国,四方漂泊。数十年后游至一城。此时,他父亲已是城中巨富长者,家财万贯,已到年迈,常久忧虑,没有子息,继承家业。一次儿子来到父亲庄院,想当佣人出力乞食。父子相见,子不认父,见父威势,惊荒逃走。后来父亲想出好办法,以高价雇用儿子喂马除粪,寻机接近儿子,久而久之,父子相认,长者便把全部家业当众交给了儿子。

 第85窟窟顶南坡上画一幅规模较大的梯形《华法经变》。在经变画左下角画《解信品》中的“穷子喻”故事。画面是一座古代豪富的大宅院,以表示故事中巨富长者的庄院和家产。

 宅院为方形院落,以廊庑分为前后二院,正面为二层楼阁式的大门。前院横长,后院方阔,其中心有一楼,似为主人住处。四周不仅有廊庑,同时也有住房。宅的左侧附建畜厩,也分为前后院,向外一面有大门,门内一小院,有一人躺卧在地上。后院蓄厩内有马匹及奴仆。宅外有农夫耕作,表明这是一座地主宅院。

 宅院是以廊庑分为前后二院的四合院,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四周以廊屋围绕。在前廊和中廊正中分设大门和中门,大门为二层门楼,中门为一层门楼。主院正中是一座二层楼阁,下层为主人居室,上层可供远眺观望,有阙形建筑的作用。楼阁中坐长者,有二人跪拜请示。院中有活动的佣人,前后二门有看守门者。宅院的下侧附建厩院,厩院用夯土墙围成。厩院中间有一开圆券形门洞的夯土隔墙,将厩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住人,后院畜马。

 这种前后二进的四合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民间住宅建筑。它一方面是我国古代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建筑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尊卑有别,长幼有别,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封建宗法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在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这种前后两院,附建别院,中置望楼、井炊的建筑,历经隋、唐宋,沿至明清时期。至今北京地区还遗存这种四合院。

 壁画中的宅院为故事情节服务,只起示意作用,所以外部轮廊画得十分清楚,而主院内房屋设置作了简略处理,只画了一座二层楼阁,代表主人的主室和宅院中的望楼。从第85窟宅院建筑画引申到莫高窟壁画中大量精细逼真的古代建筑充分说明,在从印度经由西域输入的佛教思想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众多的工艺和建筑匠师们在佛教艺术初兴、全盛以至逐渐衰落的l000年间,无论是石窟建筑还是佛教中的建筑画,从没有被外来的样式所诱惑、所动摇,而是富有自信心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灵活地应用于中国自己的建筑体系,以适应于新的需求。(周卫华)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