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前殿堂遗址:多朝代营造保护莫高窟的唯一实例,你知道在哪儿吗

2020-10-24 07:38:51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第130窟殿堂下层遗址全貌

第130窟弥勒佛像

莫高窟石窟艺术是由建筑、壁画和塑像三方面组成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建筑又包括洞窟型制本身和窟前建筑(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

莫高窟的石窟在开窟时有前室、后室之分,前室是依山崖修筑的殿堂式窟檐,后室是凿人崖壁内修造的佛窟。窟与窟之间,有栈道,构栏相连。

60年代前期,先后进行了四次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考古清理发掘工作,共清理出窟前建筑遗址二十多处。据《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挖掘报告,在低层大窟第53、55、85、98、100、108、130窟都有很大的殿堂建筑遗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第130窟窟前的殿堂遗址,同时也是多朝代营造保护莫高窟的唯一实例。

第130窟(盛唐,宋重修),即南大像窟。1979年发现一处巨大的殿堂遗址,总面积为352平方米。高约8米,体积为2816立方米,是莫高窟最大的窟前殿堂遗址。遗址依南大像甬道崖壁而建,有南北山墙,山墙部分就崖体凿成,部分为土墙。墙下为砖砌台基,地面全用方形花砖铺设。在西壁甬道两边筑小台,每边小台上残留天王脚踩的四个地神,形象各异,高约80厘米。从连接天王像背部木孔高度推测,原天王像大致与现南大像甬道等高,天王像约高7米左右。

南大像始建于唐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从遗址上发掘出的文物、残塑、壁画考证,是西夏时期的建筑,并不是唐代的原建筑物。在此遗址上层,距地平面1.3米深处,还发现一处比下层小的殿堂遗址,呈凸形,东部面阔为10.05米,西部面阔13.9米,总进深为8.8米,据文献考证,是大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所建。

从此遗址可以证明,莫高窟窟前殿堂都进行过多次重建,莫高窟艺术是多代人营造保护的结果。第130窟窟前下层殿堂遗址是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中最大的一个,其内现存地神、西夏地砖及残存夯土墙均为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变迁,提供更为确切的依据,同时也是多朝代营造保护莫高窟的唯一实例。通过对它的展示,让观者更真切的感受到莫高窟曾经的辉煌,是不可多得的、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周卫华)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