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女性公益扶贫3.0的嬗变之路

2020-11-12 12:17:23     来源:中国妇女报

从送款物送服务上门,到通过赋权赋能帮助女性主动发展,再到打造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扶贫生态,公益扶贫的社会效益实现质的跨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女性公益慈善扶贫之路。
公益1.0:雪中送炭为贫困妇女提供生活保障
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一个小姑娘,听说支付宝上有一个为贫困女性赠送公益保险的项目,需要在支付宝上捐赠“虚拟鸡蛋”,她误以为需要凑2000多个实实在在的鸡蛋,因为家里穷拿不出这么多鸡蛋,因此小姑娘想到去邮局把一只母鸡寄给支付宝。这件事被人偶然拍下发到网上,被众多网友转发,成为“2019年冬天最温暖的误会”。这个女孩叫杨虹艳,是舟曲一中的高一学生。品学兼优的她却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杨虹艳希望通过“寄母鸡”的方式来换取帮助,支付宝通过官方微博回应“一定会‘见鸡行事’”,帮助杨虹艳和更多像她一样有梦想的女孩。
这个项目是妇基会联合阿里巴巴发起的“加油木兰”。项目以公益保险的方式,为贫困女性的医疗、生育、教育提供保障。目前项目已经覆盖全国近30个贫困县,近百万贫困女性从中受益。
多年来,妇基会围绕妇女和家庭的需求,把慈善款物和服务高效精准地送到贫困妇女和家庭身边。为满足贫困妇女生活和紧急救灾中的物资援助需求,开展了“母亲邮包”为代表的爱心包裹类项目;针对贫困家庭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开展了母亲微笑行动、两癌筛查救助、家庭成长计划、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药品援助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精准定位妇女和家庭需求进行直接帮扶,在促进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等方面承担起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公益2.0:赋权增能让贫困妇女实现自我发展
她叫刘朝明,是重庆南川区风吹村的一位村民,2018年“母亲水窖”走进了刘朝明的生活,结束了过去需要走十多分钟去担水的日子,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的水,爱美的她终于实现了“洗澡自由”。现在她和丈夫在家里种了200亩李子,养了300只土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母亲水窖”项目到今年整整二十年,项目从让贫困群众“吃上水”到提供安全饮水,再到以水为中心促进提升健康、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妇女赋能。今年由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了社会价值评估,“母亲水窖”项目产生社会价值达到42亿元,在遥远的星空还有一颗星被命名为“母亲水窖”星。
一个公益项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的社会效益,得益于妇基会始终坚持将对贫困妇女的赋权增能纳入项目全过程,通过赋能使受助女性不再单纯依靠慈善捐赠,等待被动“输血”,而是不断转变观念,增强主动脱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以“母亲水窖”为核心的水与环保类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妇女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增强妇女环保意识和主动参与公共与家庭事务的能力;以“母亲健康快车”为核心的健康项目,通过打造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防止贫困女性因病致贫返贫的同时,让她们学会科学管理家人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以“母亲循环金”项目为核心的就业创业项目,通过开展多种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能力。正是立足志智双扶,才能充分发挥公益项目在提升女性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满足不同女性群体多元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公益3.0:打造公益新生态,助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杨而报浪12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蜡染。结婚后,迫于生计,她前往广东打工十年,挖过泥、拉过砖、捡过垃圾,成日奔忙于生计。生活艰难,但她从未放弃制作蜡染的梦想。2013年,她回乡开办了蜡染作坊。现在的杨而报浪成为了妇基会“天才妈妈丹寨蜡染梦想工坊”的带头人,工坊建在移民搬迁区,很多70多岁的老人生活在那里,他们从前都是做农活的,孩子没有人照顾、不会说普通话,生活举步维艰。在杨而报浪的带领下,陆续被带动的贫困人家有近400户。
近年来,妇基会积极探索妇女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公益模式,打造“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政策导向,联合时尚艺术家、企业等各方资源,通过搭建运营平台、培养手工艺人、创新纹样应用、赋能设计创意、举办推广活动、打造展示体验中心等形成全闭环公益链。旨在扶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非遗带头人,带动低收入手工艺从业女性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培育乡村振兴她力量。目前,项目在14省建立了59家合作社和梦想工坊、2家非遗体验中心,辐射带动5万名妇女受益。
公益3.0模式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个受助人,而是转变为构建网状动态的生态关系,加强机构和平台、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由“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升级而来的“@她创业计划”和由最初的帮扶妇女手工作坊发展而成的“天才妈妈”等项目,让公益与商业、文化、互联网、媒体等各行业跨界合作,利用新理念、新组织形式、新技术等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深度参与到扶贫过程中。妇基会还通过“超仁妈妈”等公益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机构之间的扶贫协作机制,团结和带动各地妇女儿童基金会、基层女性公益组织,凝聚起一批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巾帼力量。通过努力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高效、透明、可持续的女性公益扶贫生态。
专家点评:
姜秀花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为一家公益慈善组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积极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在从“公益1.0”到“公益3.0”的迭代升级中实现了重大的理念转变: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实现“为了妇女”到“依靠妇女”的转变;从关注“妇女生计”到关注“妇女全面发展”,实现了“一元”扶贫到“多元”扶贫的转变;从独立项目运作到资源整合式跨界合作,实现了“散点式”扶贫到“机制性”扶贫的转变。这些理念的重大变化不仅释放了贫困妇女的生产潜力,激发了贫困妇女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具有复原力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也为世界女性公益慈善扶贫事业提供了良好的“中国范本”。
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妇女脱贫攻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是开展的项目符合妇女脱贫的特点和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加油木兰”、“母亲邮包”等项目针对女性特点进行特别的设计,符合新时代女性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女性进行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公益扶贫项目在妇联搭建的平台上放大了脱贫效应,具有集聚效应。历时数十年的“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等这样经典的妇女发展公益项目,通过妇联的集聚,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帮助贫困妇女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生计改善、能力提升、地位提高等方面拓展了新的空间。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