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品集采”代表委员们提出建议

2021-03-05 10:56:57     来源:健康时报网

“近两年,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国家组织的前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所涉及的112个品种,中选产品的平均降价达54%。截至2020年,实际采购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超过100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组数据。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定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强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由此拉开了药品集中采购的序幕。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021全国两会正式开启,“药品集采"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关于“药品集采",他们带来了哪些提案议案?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刚:“集采”要与临床指南衔接,品种须及时更新迭代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但还需更加优化。”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药品的选择应结合最新的临床诊疗规范,让老百姓既用得起药,又能及时用药,还能用得到好药。

然而,张国刚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医疗机构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执行过程中发现集采品种与临床指南脱节、集采品种产量不足、厂家停产已挂网包装规格等,导致临床缺药,民众不能及时用到最合适的药。

“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学科,基于既往临床用药选择集采品种,导致国家集采部分药品滞后于临床诊疗规范。”张国刚以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品为例,国家集采中选品种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片,但此两药因耐药率高,已不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而是作为耐药乙肝病毒的联合治疗,临床适用人群有限。

为优化国家集中采购药品药事管理,张国刚建议,国家集采药品的选择应结合最新的临床诊疗规范,并广泛征集临床一线的医师和药师的建议,保障集采中选品种为临床所用药物。同时,将集采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制定用药指南,促进临床诊疗的规范和合理用药,让更多患者获益。此外,要全面评估国家集采药品的生产企业的生产力和供应力,解决药品间断性短缺导致患者无法用药的问题。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药师协助制定给药方案,进行处方/医嘱审核,对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保障药品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张国刚还表示,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向医师、患者进行政策和药品知识的宣讲,建议适当增加药师服务相关收费费用,增强药师队伍的稳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对高等级抗生素进行有条件带量采购

“抗生素作为特殊的药品,其使用与耐药产生、患者治疗的特殊性等密切相关等因素,抗生素带量采购政策应当合理化、科学化,特别是对高等级抗生素应该做到有条件的带量采购,调整至合适的带量比例。”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同玉介绍,自2018年开始的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截止2020年前三批实际采购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超过1000亿元,抗生素集采也在一些省市试水。

但是朱同玉发现,我国耐药形势严峻,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主导的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噻肟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居高不下,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高达55.8%及45%,ESBL发生率高达50%。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从2005年-2018年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2020年4月的某省的抗菌药物集中采购中标结果显示,某高等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低于10元中标,价格较前下降90%,但在执行后6个月的用药监测中发现,此抗菌素使用累计日平均剂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并大量在乡镇一级卫生院使用。

朱同玉表示,“以此省的抗生素带量采购执行效果看,无限制条件的高等级抗生素进行低价带量后并未实现减少使用或者合理使用的效果,反而促使了抗生素的滥用。”

为提高临床重症感染患者救治率,进一步遏制耐药的发生。朱同玉建议,降低集中采购比例,建议将集采比例降至应至30-40%水平。同时,对应用医院分层:区别一级、二级、三级医院的合理带量比例。对应用学科分层: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血液科、儿科等感染患者集中科室应合理制定带量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制定中药创新药的专项集中带量采购政策

“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中药复杂特点和独特属性的集中带量采购管理模式,制定“分类+通用名”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伟表示。

肖伟介绍,目前,大多数中成药价格执行的仍然是2009年之前的政府定价,至今已经10年有余。十多年来,中药原药材价格已翻了几十倍,有的药材甚至翻了上百倍,能源、人工费用亦大幅上升,加之企业不断升级改造,生产成本成倍提高。加上各省各地不断招标比价采购,中成药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甚至成本价格倒挂,很多老百姓常用的品质高的中成药已经不再生产。

肖伟建议,建议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研究制定科学的药品成本价格评估体系,设定合理的集采比价的价格底线,保证中成药的产品品质。

肖伟表示,以功效成分为核心,从原料到生产全过程采用指纹图谱等综合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先进制造生产的中成药。按照国家新药研究规范,对传统的中成药通过有效成分分析、工艺改革、质量标准提升、并得到上市许可的改良型制剂;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主动开展上市药品有效和安全性循证医学再评价研究的中成药。

“在制定集中带量采购规则时,设定质量层级标准,将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中成药,区别于传统工艺和技术生产的中成药,进行分组评判和比价,给予优质优价,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肖伟表示,对于用于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疑难疾病救治的中成药,制定专门的遴选标准和集中带量采购议价规则给予保护,以通用名单独招标。(赵萌萌)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