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库助力首都科创中心建设

2021-04-22 10:4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领域,也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进步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0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审议通过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六次提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明确了将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首都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在新科技革命中脱颖而出,除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硬实力”攻关,也离不开各种类型高端智库提供的“软实力”支撑。在打造首都科创中心的过程中,科技智库应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构建可持续的科技“生态系统”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塑造更多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某种意义上,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限于一国范围,而是放眼全球,努力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也就是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身即是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建设,因为任何封闭的、孤立于全球体系之外的创新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国际前沿技术是首都强化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而研究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实践、总结科创类智库建设经验、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利用,对首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可持续的科技“生态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北京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持续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步伐。其中,科技创新智库是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创新“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亟待培育和建设一批兼具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型智库,提供更精准、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战略咨询,进而实现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的目标。同时,智库服务也可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形成、扩散、应用、传播和价值最大化。因此,在北京推进全国乃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必将肩负重要的任务。

提升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无疑是引领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则是这一核心动力的不竭源泉。《建议》中明确提出“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十四五”时期首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要强调国际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首都科技创新类智库偏重本土化的决策研究与战略咨询。“十四五”时期首都国际科创中心战略定位下的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应在兼顾本土化和专业化的同时,注重国际化与特色化的发展。具体来说,一要突出多元化,即科技创新智库的类别、研究议题、研究学科与方法等应具有国际视野下的多元化特征。例如,科技创新智库可运用单一或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不同国别或地区的不同主题科技创新政策及其应用、人才管理机制、数据库建设甚至思想营销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二要坚持专业化。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要根据其专业优势和团队特色,以某一学科领域或某几个学科交叉领域为立足点,开展可持续的跟踪研究,最大限度地服务相关部门的科技决策及政策制定。三要注重特色化。科技创新智库是一种重要的智库类型,主要开展科技战略政策科学研究,在职能定位方面与其他智库有所区别,如提高国家科技的全球影响力、开展服务国家大局的情报产品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比较和借鉴中进一步明确自身科学定位与发展方向。

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实践中,科技创新智库应协调政企校社联动,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具有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天然创新优势。北京现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90多所高等学校,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近300家科研院所,研发人员30多万人,科技企业和创新基地数量众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凭借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资源,北京完全有条件成为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发挥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带动作用。根据创新理论,高校科技类智库等科研机构处于创新链上游,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供应者。企业处于创新链下游,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应用实践者。在当前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互联网技术持续变革以及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科技智库与企业这两种力量的相互补充和通力合作需要贯穿从创新研究到成果应用的整个过程。

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底层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北京可尝试推行“政府部门政策引导、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企业主导落地、科创智库协同助力”的一体化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加快启动一批专项应用科学研究项目。但在此过程中,仅通过传统“科层式”的沟通对接是不够的,因此要创建符合需求的体制架构和统筹机制。例如,借助科技创新类智库的连接作用,全面落实相关科技部门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着力配套建设相应的对接机制,使科技成果转换和产业化真正落地。此外,北京还应逐步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如建设更多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类海外”环境,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企业及高端人才首选地创造良好氛围。

(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专项课题“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及其协同推进战略研究”(2020YB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原珂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