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景琇院士:太阳与人类的家园一一走进太阳物理学

2021-06-17 21:51:21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中国科技新闻网6月17日讯  6月17日,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聂海胜等三名宇航员将奔赴中国空间站。近年来,我国“探月”“探火”工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与火星车“祝融号”已成功登陆火星。同时,我国“探日”工程也提上日程,中国“探日”天眼“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于2022年发射,将近距离对太阳进行观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他长期从事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为寻找最佳的太阳观测点,他和同事克服高寒的困难环境到达珠穆朗玛峰脚下进行观测;他还积极参与本科招生和学生培养,到各地中学进行科普报告和招生宣讲,对推动太阳物理学的研究充满热情。

《大学之前》第二季第四期就请到汪景琇院士,给我们讲述太阳和地球、人类之间的故事。

 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的汪景琇院士在1963年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到偏远的农村做了八年的气象员。在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的时候,因为觉得太阳对气候和气象的影响会很大,所以他选择了到国家天文台学习太阳物理。

 在这个学科上,汪景琇院士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四十多年,基于我国太阳磁场观测,发现太阳低层大气磁重联存在的证据,提出太阳活动源自两阶段磁重联的新思想;基于前所未有的定量测量,提出太阳网络内磁场是內禀弱磁场,对太阳总磁通量有重要贡献。

 太阳孕育了太阳系天体和智慧的人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光明和热量都是太阳给予地球的礼物。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太阳,才能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生存的环境;才能理解宇宙中基本的科学规律,特别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电磁相互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寻找人类的邻居和向地外可移居行星的迁移。

 备受关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也是其中重要的发展力量。这项计划也是与对太阳的核聚变研究密不可分,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太阳物理学是用物理方法研究太阳的本质和演化的一门学科,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对于青年学子,汪景琇希望大家在校园里能开拓自己更广泛的兴趣,对自然和社会都充满好奇心,因为太阳物理学是观测发现驱动的科学。同时也要学好理科的基础知识,因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思维和科学计算的发展。

 《大学之前》是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于2020年策划的院士专家大型线上直播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了解科学家这份荣耀的职业,让科学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科学探索事业。

 《大学之前》第二季聚焦理工学科,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院士、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健民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庄文颖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院士等专家,从专业选择、职业感悟角度,来分享他们的人生选择和思考,为青少年的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