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仰望星空的老人,22年如一日,让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2021-07-19 09:49:59     来源:腾讯网

           

南仁东

2017年秋天,弥留之际的南仁东在病床上留下遗愿是: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同年9月15日,因肺癌病情恶化,在波士顿就医的南仁东病逝。

就在南仁东去世的前一年,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落成并正式开启运作。

南仁东,这位中国的天眼之父,不但见证了国内大型射电望远镜从无到有,也亲身参与和设计,这是一个射电天文学家毕生的追求。

为了这个远大而壮丽的梦想,南仁东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尤其在他生命最后的22年光景中,他燃尽余生,照亮了无尽的天幕。

           

南仁东团队成员在商讨事务

用生命去探寻科技和宇宙,用理想去铸就辉煌。这正是南仁东一生的写照。

南仁东小时候家境很一般,父亲由于工作的缘故长期在野外奔波,所以他和家人就经常寄居在外婆家里。

艰苦的环境最能磨炼人的心智,南仁东的学习热情很高,对新事物充满了求知欲。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仁东逐渐对油画产生了兴趣,而且他的美术功底本身就不错,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心想着大学之后要读美术专业的。

18岁那年,南仁东参加了高考,意向是清华大学。

           

2015年,南仁东在施工现场指导拼装工作

放榜后,南仁东的分数比录取线高了50多分,如愿以偿考入了清华大学,并且成为当年吉林省的理科状元。

谁成想进入大学后,他被调剂到了无线电科学系的真空超高频技术专业。

南仁东满心的不高兴,没有实现美术理想,赌气跑回了吉林老家。

到家之后,就被父亲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通,作为工程师的父亲,自然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在理工科领域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南仁东只能勉为其难地回到学校,虽然美术梦未竟,不过在大学期间,南仁东从来没有放下画笔。

           

南仁东团队在建设工地上

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绘画比赛,而且他这个非绘画专业的学生,还获得过绘画比赛大奖。

学习好再加上专业和特长都很突出,当年周总理到清华视察的时候,他作为会见的学生代表,还被周总理点名发言。

学生时代就如此优异,这似乎预见了南仁东的未来将无可限量。

在那个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毕业后的南仁东,被分配到了通化市的无线电厂工作。

           

南仁东

但进入工厂的南仁东,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他那一手绘画的本领,倒是让他成为了工友皆知的绘画大师。

此后厂里要研发便携式的收音机,有绘画功底的南仁东就入选了收音机外观的设计小组。

很快,厂里设计生产的“向阳牌”收音机就在全国大卖。

虽然如此,但南仁东毕竟还是一个无线电专业的人才,厂里的10千瓦电视发射机也是由他牵头研制的。

可以说从工作伊始,南仁东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而且他在工作中很讲求实事求是,领导制定的规划不合理,他也敢大胆地指正。

           

南仁东在工地亲力亲为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想要深造的南仁东,师从王绶琯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又顺利读完了博士。

南仁东还到荷兰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1990年之后,他又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

也正是在外国求学和教学期间,南仁东萌生了回国内建造射电望远镜的想法。

那是1993年,当年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东京召开。

在那次大会上,全球的多位科学家都表示,全球的电波环境正在恶化,而赶在恶化之前,建造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才能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号。

           

南仁东在施工现场

那时候,中国在这一学科领域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国内的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只有25米。

南仁东通过这场大会,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特别是在射电望远镜这方面。

为此,他心中萌发了建造属于我国的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想法,让我国也能拥有话语权。

就因为内心的一个想法,南仁东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优越的环境,决心回国去实施自己的这个想法。

可惜,不要说技术上的实施难度有多大,光是选址的问题,这么大口径的望远镜要放在哪里,就是一个头号难题。

           

南仁东(左)当年“寻坑”时的照片

万事开头难,可他丝毫也不打算放弃,承担了这项重大的科研项目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址问题。

南仁东把目光瞄向了西南地区,因为那里是喀斯特地貌,一些地表特征符合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安放。

有了初步的方向之后,从1994年开始,北京到贵州的火车上,就经常有了一个小个头、戴着眼镜和留着八字胡的身影。

那时候的火车都还是绿皮火车,单程都需要两天两夜,可就这样不辞辛苦地奔波着,只为寻找一处合适的选址。

           

参加研讨会的南仁东

这一奔波就是12年,南仁东和他的团队,先后在贵州的山里筛选出了391个比较合适的洼地。

此后又经过一个个的剔除,最终确立了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洼地最合适建造。

那一年,南仁东正好60岁,老当益壮,他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外界看来,这就是在一个巨大的洼地里建造一个大锅就行,可事实上,背后是多个学科的牵扯,在建造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天文学、力学、工程学等几乎每个理工学科领域。

           

建设中的“天眼”

再加上口径巨大,全世界以往都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一切宛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不知道碰到的是刺还是墙。

这一切对南仁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以往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南仁东曾表示,自己虽然是牵头人但却不是战略大师,不是说只要指明方向交给手下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都得他亲力亲为。

术业有专攻,南仁东的专业虽是无线电方面,可是为了“天眼”的建造,在这前后22年的时间里,南仁东又学习了地质、水文、力学、测控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南仁东在办公室

甚至于在开始施工的时候,工程队的设计图纸,南仁东能够准确地发现其中的一些细节错误。

在工地上,很多人都记得南仁东说过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凭借着这股精神和毅力,在南仁东的主持和带领下,中国天眼的建造才能克服一道又一道的艰难险阻。

工程开工3年后,前期所准备的索网试验,在具体的施工中都失败了,这意味着又得寻找全新的办法才能继续施工。

           

南仁东在施工现场

于是,南仁东带领团队再次攻关,每次失败就意味着新的开始,经过一百多次的失败之后,最终研制出了强度为500兆帕、抗200万次拉伸的钢索,索网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类似的情况在施工建造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南仁东作为牵头人,一次次带领团队,趟过了一条条的激流,马上就要接近彼岸了。

2015年,南仁东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天眼工程也接近收尾到了关键的时刻,南仁东依旧每天奔波在现场。

           

落成后的“天眼”鸟瞰图

就在这一年,南仁东查出了肺癌,而且还是晚期。

奋斗了二十多年,眼看着成功在望,南仁东决心要亲自见证这份喜悦。所以,他向家人、朋友和同事们隐瞒了病情。

在工程的收尾阶段,南仁东依旧是如此的专注,紧盯着任何一处细节。

2016年9月15日,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终于建成落幕。

           

2017年1月,南仁东在节目中

奔波了22年的南仁东总算可以喘口气了,然而,病情已经不给他这个机会。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南仁东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而他所牵头建造的天眼,也开启了调试和运行。

虽然病情最终击倒了南仁东,但是对一个奔波一生的科学家来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主持和牵头的天眼成功并运行,也算是此生无憾了。

           

南仁东雕像

天眼落成之后,它先后发现了近200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并且还第一次捕捉到了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对于未来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宇宙的探索,天眼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作用。

为了表彰南仁东的突出贡献,2018年,天空中多了一颗“南仁东星”,这是国家天文台,以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命名的。

夜幕中的那颗星,将一直守护着南仁东的赤子之心。

南仁东虽然走了,但是天眼已经睁开,它将成为南仁东新的眼睛,代替他仰望星空。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