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感慨:“我要把中国乡村振兴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2021-11-23 11:51:05     来源:金羊网

外国留学生点赞中国乡村振兴经验 通讯员供图

2021中外青年“粤美乡村 友我同行”分享活动在穗举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通讯员 省友协

“在去清远和韶关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喝的红茶、吃的腐竹产自这样的乡村。”在22日举行的2021年中外青年“粤美乡村 友我同行”总结分享会上,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克谢妮娅与她的中国伙伴一起,分享了在广东乡村调研的感受。

11月19日至22日,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就读于中大、华工、广外、广大等四家高校的来自16个国家的40名中外学生,分赴佛山、肇庆、惠州、清远、韶关五市,开展脱贫成果调研和乡村振兴特色项目参访。在参访过程中,外国青年与当地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还走到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交谈,亲身感受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来自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的留学生Nathan表示,想把在中国乡村看到的乡村振兴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中国的乡村留住了人才”

来自俄罗斯的克谢妮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6年。来广州之前,她以交换生的身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习。她说,这次参访是她第一次真正走进中国的农村。“以前我只是在坐火车时大致见过中国乡村的面貌,我以为那就是中国乡村。但这次我走进清远和韶关的乡村,我觉得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个小城市。”

此次,克谢妮娅参与的是清远、韶关调研路线。他们走访了英德市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亲眼见证智能温室大棚种植冰淇淋蜜瓜等特色水果。他们还前往访问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农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扶贫工作情况,并调研桂头镇上阳坡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她说,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乡村留住了人才。

克谢妮娅说,她在和当地村民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愿意回到乡村参与建设,这让她很震撼。“我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想法,也了解到当地大学生为什么愿意回到乡村而不去大城市。”她说,“大家愿意留下,是因为当地政府帮助他们修建了非常漂亮的房子,也给发展相关产业的人提供生产的便利与辅助,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措施。”

在克谢妮娅看来,留住人才,乡村就有了建设的力量。她表示,这也是她希望带回俄罗斯的经验。“我希望我的国家也能学习中国的经验,让贫困地区的人真正脱贫。”

在调研团队中,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曾倩茹,祖籍就在灵潭村。曾倩茹说,这也是她自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我和外国朋友一起亲眼见证自己家乡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曾倩茹说,当车子驶入大山深处,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一个旅游景区。这和她以前从父辈口中听到的家乡完全不一样,也刷新了她对老家的认知。

在调研报告中,这群中外青年写道,2015年,灵潭村还是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5万元的空壳村,全村农户通过“联农带农富农”模式积极致富。现在村里已形成腐竹厂、农家乐、民宿、光伏电站等产业,2021年,灵潭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150万元,是五年前的100倍。

“我在中国乡村看到爱国情怀”

“我没想到,能在乡村里听到数字化渔业养殖这样的专业词汇。”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Nathan来自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他参与了此次调研的肇庆线路。他们不仅走进有“肇庆香蕉第一村”美名的黄布沙村,了解当地如何做优做强香蕉产业,还调研了观星农业数字化渔业养殖基地,近距离了解绿色渔业的发展。

Nathan说,在被当地干部爱国情怀感动的同时,他也惊叹于中国乡村的数字化农业生产。“为什么我会被当地干部的爱国情怀感动?就是因为他跟我说,他不去大城市工作就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想更好地服务国家。爱国很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大家幸福。这就是我在中国乡村看到的。”

当谈到调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产业时,Nathan重复了三遍:“是数字化农业。”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偏远的乡村会让农业和光伏能源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构建数字化渔业。“我是被中国先进的基础建设力量吸引前来读书的。这次乡村行,我又发现了数字化农业的发展,我现在不仅想把土木建设的本领带回去,还想把这些振兴乡村的经验带回布基纳法索。”

省委外办副主任、广东省友协副会长钱红洁表示,她在分享会中看到了中外青年的活力,也看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活力。她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希望中外青年朋友能以此次广东乡村行活动为契机,加强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主人翁意识,做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拥护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和贡献。

编辑:正龙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