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现实同医学救治理念

2022-08-09 10:31:05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推动温度上升,天气变得更加极端(周兵:“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人民日报》8月2日第17版)。

联合国多样性生物报告评估,人类活动过于频繁,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导致物种的伤害(今晨央视《人与自然》“海底世界”下)。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而“从纯自然的角度,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人民日报》2016)。

“永远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太多”。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留下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人民日报》2015)。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爱因斯坦曾指出这是一个“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日趋紊乱的时代”(《人民日报》2015年2月5日第5版)。

医疗技术的进步,陪伴、安慰、绅士风度,这些在医生职业准则中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冷落。失去情感温度,是现代医学片面重视技术的副作用。冷冰冷地治疗,医患处于猜疑状态,容易滋生矛盾;尤其是技术总有边界,当疗效不佳、花费不少之时,这种猜疑还会升级,最后甚至两败俱伤。医病又慰心。话语交流、情感抚慰、病情介绍这些人文环节,比较“虚”,治病才是“实”;这是认识误区。著名医生古尔爵士说:“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治病是实,治人、治心同样是医生实实在在的本职。医学传统,讲究“医者父母心”,仁心才能统领仁术(“做个有温度的医者”《人民日报》2016年7月5日第13版)。

牢记医学的“初心”——“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然后才是治疗”——这就是著名的“希波克拉底劝诫”,也是几千年来医者济世救人的准则(陈思言:“我们如何认识自身——读《西医的故事》”《人民日报》2015年8月4日第24版)。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基本医学常识也是世卫组织用药原则。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内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药”(《人民日报》2016)。

(马秀山 2022年8月7日)

相关链接: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人类未来。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环境学研究发出警示,2020年是标志着人造物的质量首次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20世纪初,人造物的质量相当于总生物量的3%左右。过去100年,建筑、道路、机器这类人造物的质量每20年翻一番。按照当前趋势,人造物的质量预计在2040年超过3兆吨,而如今的全球总生物量约为1.1兆吨。活生物量与人造物的质量之间的平衡发生了转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警惕(《人民日报》2021年1月18日)。

接诊从医生涯第一位病人。按课本要求,望触叩听,从头到脚全套物理检查但没有其他临床课程,一头雾水。老师问了几句,摸了肚子,肠道蛔虫症诊断。病人家属对我千恩万谢,从来没遇到过医生为病人检查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家属笑脸真挚谢意使我懂得医生态度也可治病。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切不可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韩启德)(《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7日)。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