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1版刊登了熊建的文章“《三国志》:主角的戏让配角抢了”。
“历史著作的江湖里,正史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注疏一般都是戏份不多的配角。但在《三国志》这里,主角的戏让配角抢了不少去。《三国志》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述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初期近百年的历史,文笔简洁,评议人物堪称允当,历来评价较高。作者陈寿,前半生在蜀汉,后半生入晋朝。三国史事,很多都是他耳闻目睹的。书中所写人物,有的比作者去世得都晚”。
“当代人修当代史,亲身经历,见闻真切,是有利条件;但是,时代太近也有不好,史料尚未全出,恩怨仍在纠缠,写起来事实不足,褒贬有所不便,困难也不少。有良史之称的陈寿,做到了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
“总体来说,材料不足,确实是陈寿修史最大的障碍。叙事过于简要,是一大缺憾。尽管如此,陈寿的《三国志》在当时就备受推崇。陈寿去世后100多年,南朝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命裴松之作注,才使三国这段历史丰满起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点《三国志》,一半篇幅说的是裴松之的注”。
“裴松之给《三国志》作完注后,宋文帝称之为不朽。《史记》《汉书》的注,多属于考订制度、解释文字方面。裴松之的主要工作是补充史料。为了注释《三国志》,裴松之引用魏、晋人著作多达210多种,注文达到32万字,跟《三国志》的36万字比起来不遑多让。好多重大史事,今天都是靠裴注才得知其详情”。
“诸葛亮七擒孟获,陈寿一笔带过。裴松之补充200多字,既反映出蜀汉‘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表明了这是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
“补充的资料丰厚,自然有助历史细节的彰显。所谓触摸历史,其实触摸的是细节。裴松之所引资料的原书,今天绝大部分已经亡佚,幸亏保留了一部分在裴注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书的大概。因此裴注的史料价值,不弱于《三国志》。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裴松之的注补齐了很多史事缺失,真可谓是陈寿的功臣。另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写得生动有吸引力,和他从裴注中获得的创作素材是分不开的”。
(马秀山2022年9月30日)
相关链接:当事件不再受时间影响而时代不再受事件影响时,虚构历史是合理的(《参考消息》2012年3月5日第12版)。
史学研究贵在发掘史料(丁则民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顾问)。
线索来自特区,发展全靠二处(《红岩》)。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