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看青藏高原春耕现场

2023-03-17 08:59: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3月16日电(记者格桑边觉、刘洲鹏)16日早晨,随着初春的阳光照耀山顶,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强嘎村的村民开始了农业生产。

西藏林周县强嘎村的春耕仪式(无人机照片)(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当天是藏历正月二十四日,据藏族天文历算,是西藏农区开耕的日子。上午9时许,强嘎村村民身着盛装,带着青稞酒、酥油茶等物品聚在田间,共同举行开耕仪式。

56岁的扎西次仁头戴圆筒帽,身穿白色氆氇,脚蹬黑色靴子,开着五彩哈达和鲜花装束的拖拉机来到开耕现场。“对农民来说,春耕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盛装打扮出席。”他说。

西藏林周县强嘎村的春耕仪式上,各种农机集体亮相(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记者看到,33台农用拖拉机面向东方,停放在连片的农田上,侧面停放着由村农机合作社提供的数台大型耕种机和收割机。

西藏林周县强嘎村的春耕仪式上驾驶农机的村民(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11时许,伴着田地间升腾的桑烟,七名藏族姑娘一字排开,手捧切玛盒与青稞酒高声歌唱。前来参加仪式的村民给拖拉机手献上洁白的哈达后,拖拉机手正式开始了耕作。

一名年轻男子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驱使着牲畜率先在农田上划出新年的第一犁,其余村民驾驶着拖拉机紧跟其后。锃亮的铁犁在农田上翻出一条条小沟,跟随的藏族姑娘挥手抛洒,一粒粒青稞种子落在泥土中。

在西藏林周县强嘎村的春耕仪式上,身着盛装的村民在抛洒青稞种子(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虽然现在春耕、秋收等农活都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为了传承农耕文化,第一犁还是由‘二牛抬杠’来完成。”扎西次仁解释说。

春耕仪式上,古老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经成为仅具象征意义的仪式(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的普及,西藏越来越多的农区逐渐实现了机械化。2016年,扎西次仁购买了一台拖拉机。“我们家有30多亩农田,原来耕地至少要十多天,现在用拖拉机,四五天就完工了。”他说。

“每年春耕结束后,我都会前往附近县城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扎西次仁说。据了解,这几年来,强嘎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等方式,不断拓展致富渠道,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多元。

“全村有6200多亩地,主要种植‘藏青2000’‘喜玛拉22号’等青稞良种。”强嘎村村委第一书记阿旺平措说,开春以来,村委会组织技术人员检修、保养农机具,调运青稞、春小麦等良种,订购、调运化肥等生产物资,保证了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参加春耕仪式的西藏林周县强嘎村村民(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2023年,西藏计划建设60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85.5万亩,其中青稞面积220万亩。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 衡阳县关市镇盘石完全小学虽地处偏远山区,却是湖南省青少年科技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特色学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小星火杯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中小学科技小星火计划活动先进集体,获得过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活动奖、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选评组织奖、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创造杯三樽。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类奖项500余项。学校首任校长在197
  • 三月初,阳光明媚,生机勃勃,衡阳县科协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普及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意识”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关市盘石完全小学隆重举行。该校綦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是我校师生期盼望已久的活动,更是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形成学校特色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值此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对活动的开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新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师生科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