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69周岁公民(不含现役军人),共计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
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
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相关部署,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中国科协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了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经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制度批准(国统制〔2023〕94号),调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所属统计科学研究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设计,调查执行由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工作统筹、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由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69周岁公民(不含现役军人),采用线下入户面访(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与线上手机短信推送(计算机辅助网络访问系统)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设计线上线下样本达30.0万份,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会同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及第三方专业质控团队,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严格执行、严控质量、精细计算,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共计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达到设计要求。
二、主要结果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相比“十三五”后期(2018-2020年)年均1.05个百分点的增幅,“十四五”前段(2021-2022年)年均1.19个百分点的增幅,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图1) 。
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7.25%和9.16%,较2022年分别提升1.31和1.20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为8.22%和15.08%,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情况进一步缓解(图2)。
(三)地区发展情况
2023年,东、中、西部地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6.39%、13.12%和11.51%,较2022年分别提高1.08、1.15和1.24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图3)。
(四)性别发展情况
2023年,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5.66%和12.53%,比2022年分别提高0.89和1.55个百分点,性别差距缩小0.66个百分点。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图4)。
(五)年龄发展情况
2023年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69岁年龄段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25.72%、19.00%、13.23%、8.52%和4.45%,青年人群(18~29岁、30~39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和接近20%的较高水平,中老年人群(40~49岁、50~59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和接近10%的水平,老年人群(60~69岁)仍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图5)。
(六)不同文化程度发展情况
2023年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3.99%,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5.17%,高中、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依次分别为17.68%、7.80%和2.91%。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陡升式阶梯分布(图6)。
(七)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情况
电视和互联网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两大主要渠道,选择比例依次为85.5%和79.2%,但互联网“首选”比例从2022年56.2%上升至58.3%,同比电视的“首选”比例从31.0%降至26.8%,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图7)。
(八)公民利用科普基础设施情况
对于博物类(动物园、水族馆等)、文化类(文化馆、图书馆等)、科技类场馆(科技馆等)和科创类场所(实验室、展览室等)等四类科普基础设施,公民参观意愿均较高。从参观意愿和效果来看,“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是所有科普基础设施中“首选”参观比例最高的,选择比例为44.8%(图8),也是公民认为参观后“有收获”比例最高的,选择比例为82.1%(图9)。从参观行为来看,博物类和文化类场馆公民参观比例相对较高,过去一年中去过的比例分别为65.1%和62.3%,科技类场馆参观比例也达到40.2%,考虑到前两类场馆的建设数量及展厅面积强度远高于科技类场馆,科技类场馆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中具有较高的参观使用效能(图10)。
对于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参观使用动机,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陪亲友去”的比例较高(图11)。在制约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参观使用因素中,“没有时间”和“位置偏远”两个原因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表明积极动员公民参与科普和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与服务仍是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图12)。
公民参观利用科普基础设施意愿高,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中以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类场馆参观意愿和使用效能最高。
(九)公民对科技发展的态度情况
公民对“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等观点的赞成比例分别为89.2%、89.0%和87.4%,与2022年的91.0%、91.8%和90.1%相比有小幅下降。而对“持续不断的技术应用最终会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多种途径,让公众更有效地参与科技决策”的赞成比例分别为35.6%和89.7%,与2022年的33.8%和87.7%有小幅增长(图13)。公民对科技创新保持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的态度,对新技术应用风险的担忧和参与科技决策的意愿则有所提高。上述积极态度稍有下降和担忧情绪略有增长等变化,还需进一步从较长时间跨度进行观察和研究。
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相关图表
图1 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2 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3 东中西部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4 不同性别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5 不同年龄段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6 不同受教育程度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7 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图8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的意愿(%)
图9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的收获情况(%)
图10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
图11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的动机情况(%)
图12 制约公民利用科普设施的因素情况(%)
图13 公民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支持情况(%)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