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建70年:波澜壮阔迎巨变 真心实意惠民生

2019-10-01 00:38:50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编者按:海口,一座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江滨海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足25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平方公里,改变的不仅仅是“变大”,更是城市面貌和内涵的脱胎换骨。

人民网海口9月30日电(记者 毛雷)椰城海口,因地处海南岛“母亲河”南渡江的入海口而得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中国最早的十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关怀支持下,海口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人间奇迹,也书写了琼州大地上的沧桑巨变。

70年的砥砺前行,海口发生历史性的跨越与变迁,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渔港小镇变身现代都市。

沧海桑田

那些老海口的记忆

如果你问起海口人海口的地标是什么?不同年代的人会给你不同的回答。四五十年代的人会说水巷口,五六十年代的人会说华侨大厦,七八十年代的人会说望海国际大厦和南大桥,再往后的人会说世纪大桥。如今,海口的地标就更多了。

坐落在大同路17号的海南华侨大厦,与海口市区鳞次栉比、动辄几十层的高楼相比并不显眼,甚至还有些相形见拙,但他还有这另外一个身份――曾经的海口第一高楼。

“那时候,华侨大厦虽然只有七层,但却是海口第一高楼。”1925年出生的老海口杨凤祥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海南华侨大厦50年代开工建设,60年代初建成,以七层的楼高成为海口最高的楼、最豪华的酒店,一时风光无二。不过,这个酒店只接待华人华侨,所以才称华侨大厦。“华侨大厦建成后,周边地区还很空,没有太多建筑,其中10多年一直是海口的最高楼,直至80年代海秀路上的望海国际大厦建成。”

彼时的海口,城市规模不大,从七层楼就能问鼎城市最高点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直到1988年海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不足25平方公里,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超过150平方公里。

四通八达

海口的那些路和桥

说起以前海口的路,不少“老海口”可能不禁要摇起头来:道路既破又窄就不说了,弯弯绕的道路、众多“断头路”都是市民心中的“痛”。

“那时候的长堤路、滨海大道哪有现在这么漂亮。”海口市民刘桂香说,80年代海口的路也不太多,道路也窄,周围的环境更是不太好。资料显示,直1989年秋天,海口市第一批红绿灯才“上岗”,分布在海口市区7个路口。但这些国外进口的红绿灯有些“水土不服”,问题不断,三位交警每天奔波才能保证红绿灯正常运转。

道路是城市活力的纽带,路网是城市坚实的骨架。近年来,海口把路网作为“五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力打造,道路规划日益科学,建设标准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海口已形成“四横”(滨海大道、海秀大道、南海大道、椰海大道)“六纵”(滨江路、白龙路、龙昆路、丘海大道、秀英大道)路网。一条路畅通一座城――绕城高速贯通东西;海秀快速路开启立体快捷交通新时代。

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海口的桥。

海口昔日有“水城”之称,然而桥梁建设常年滞后。资料显示,建省初期,海口只有人民桥、新埠桥等桥梁,一些地方百姓过河渡江海需要坐船行舟,极为不便。

80年代以来,南大立交桥改写了海口没有立交桥的历史,滨海立交、国兴立交、龙昆南立交的建设锦上添花,世纪大桥、海瑞桥、琼州大桥、新东大桥、江东大桥等大型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海秀快速路更是刷新了海口大型高架桥建设的规模。

一桥飞架气势宏,喜看天堑变通途。海口桥梁建设的突飞猛进,浓缩了城市建设的波澜壮阔。

华丽转身

城市“伤疤”变繁华商圈

“别说更早以前了,就是十几年前,都不敢想象玉沙村会变得如今这样繁华。”海口玉沙社区一位老住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玉沙村的变化。

据史载,玉沙村始于明代,村前沙滩绵延,因其沙如玉,故得名“玉沙村”。30年前,这里依然濒临大海,后来,由于海口不断地填海造陆,玉沙村慢慢地远离海岸线,逐渐被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楼所包围和淹没。

未拆迁改造前的玉沙村北临滨海大道,与万绿园隔路相望,东接玉沙路,西通明珠路,南邻繁华国贸区,周围现代建筑林立,商贸发达,是海口最大、最典型的城中村。由于初建时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着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诸多缺陷。同时,由于玉沙村民收入以出租房屋为主,居住情况复杂混乱,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玉沙村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了海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而以玉沙村为代表的海口城中村,也被成为海口的“城市伤疤”。

近年来,海口大刀阔斧创新机制和模式,推进旧城改造惠民工程。玉沙村、海甸溪北岸、朱云路片区、新海片区、滨涯片区、演丰片区、流水坡片区、白沙坊片区、新琼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成功实施,并且创造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让利于民、依法实施、和谐征收、统筹规划、妥善安置”等典型范例。

错落有致的安置小区、人头攒动的购物广场、游人如织的休闲公园――一个个昔日的城中村、棚户区变身美丽幸福家园,成为海口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

民生为大

保障性住房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2015年7月10日,海口市第一个政府招商引资建设的保障房项目永和花园一期正式交房,为一期1500余户保障房住户分批集中办理入住手续。拿到住房钥匙的保障房住户符永亮和家人,日前到新家验房后,对住房的质量和小区的硬件设施感到十分满意,赞叹不已。

永和花园位于西海岸长滨路西侧南海大道北侧,是海口市2012年开始重点建设的大型生态安居工程。项目领踞海口西海岸第二城市中心,临河、近海,三大公园环绕,居住环境十分优越。而且,项目周边路网通达,出行便捷,学校、商业等生活配套齐备,生活很便利。

衣食住行中,住的好坏体验直接关乎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近年来,海口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切实解决好本市城镇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认真抓落实,采取以政府主导及统筹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扩大公租房保障及租赁住房货币补贴发放范围,租赁补贴从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覆盖。

同时已将符合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包括了民营企业员工在内等住房困难群体也纳入公租房保障及租赁住房货币发放的管理范围。着力构建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工作目标。

数据显示,海口市政府统建保障性住房小区共计18个,住房总套数23454套,总建筑面积约159.87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12月,海口已完成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20857套,其中:已配租公共租住房 9081 套;已配售经济适用住房 7599套、限价商品住房4177 套。截至2018年12月,共有符合本市规定条件及轮候登记并待保障的有 7444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对象4386 户、经济适用住房对象 559户、限价商品住房对象 2499户。

随着海口保障性住房不断分配使用,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新时代、新使命,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口城市建设工作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努力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打造标杆,在践行“三区一中心”定位中勇当先锋,做好表率,谱写新时代海口城市建设新篇章。

(责编:卢少雄、陈海燕)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相关标签: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