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大数据时代舆情“凶猛”、数据泄露之重

2020-07-12 10:36:15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2015年至今,我国企业互联网化进入全新阶段——数据化建设阶段。伴随“互联网+”的提出,在基本完成信息化后,企业聚焦点逐步转向如何将企业内外部产生的数据高效应用,从而让企业决策不再依赖“拍脑袋”,而是靠“数据驱动”。

在2016年,大数据这个词一如既往的热门,不同于往年的概念和趋势层面,今年是大数据领域具有里程碑式转变的一年。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开始把大数据真正深度应用于业务领域、去驱动业务变革,并且向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方向前进。

2016年也可谓是大数据产业爆发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包括拥有海量用户的亚马逊、谷歌、BAT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大数据领域。但许多潜在的危机也随之而来,舆情“凶猛”、数据泄漏正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灾区。

舆情“凶猛”

当然,时代,已经变了。好的不好的消息,都能在瞬间传遍全球。或许,当你打开手机微信,一堆医药、医疗群,微友们集体疯狂讨论一件事“广州的陈医生去世了”满屏头像全是相同的黑丝带;再早些时候,魏则西死了,微信朋友圈充斥对百度和莆田系的讨伐之声;再早些时候,海南海口长流琼华村村民爆竹煤气对抗武警高压水枪的视频泛滥眼球等等。

但我们的电视台仍能利用垄断优势,频频推送抗日神剧供大叔大婶饭后沉浸;我们的网站,仍能推送各种宫斗艳俗夸张的连环剧供无脑一族沉迷追捧。

谷歌的Adwords和Adsense模式,让其保持了多年的广告收入增长——且是在保持搜索显示效果持续公正纯净的前提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没有因传统PC网络业务的迟滞放松步伐,开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时代,股票市值进入5000亿美金以上。

**度的广告体系中,竞价排名逐年泛滥,大多数关键字搜索页面,前10页基本全为真假难分的广告,股票市值维持不到千亿美金。对于基于数据实现的传统搜索业务而言,PC互联网时代所有内容数据,都基于网站产生。

从这个角度说,缺乏真正创新力引领时代技术发展前沿的**搜索,数据土壤逐步萎缩,进而暴露吃相难看疯狂将真假难分的广告推入用户视线,也就可以理解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它走的是一条必然的快速套现途径。

例如医疗市场化变异后多年医患关系的紧张,被媒体反复渲染,各种通讯工具不分白天黑夜传播着人们就医难挂号难误开药廉价有效药缺失的真假案例,形成了今天的广大民众对救死扶伤的医生医院普遍缺乏信任;也导致了个别医生们甚至不得不戴着全服盔甲上岗。

这不仅是则西之殇,陈医生之殇;这是大数据时代的舆情之殇。数据的市场主体,不具有充分全面科学辨识能力的广大人群,它只会在一次次的辩驳中伴随着愤怒、窃喜,周而复始。当人们的情绪被碎片化信息推动,很少有人会记得不久前正能量的“停止军队医院有偿服务”禁令,很少有人会记得“三明医改”的持续地位上升。为试图让产业与行业发展进入预设“健康”轨道发展而点亮的里程,却对随之而来汹涌乱窜的舆情发酵无所适从。

数据泄露

2016年可谓是大数据产业爆发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包括拥有海量用户的亚马逊、谷歌、BAT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大数据领域。但许多潜在的危机也随之而来,数据泄漏正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灾区。

2016年12月16日早间,微信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则“公众账号阅读数异常,正在紧急修复”的消息。针对该现象,有人认为仅是单纯的bug,也有人指出,或为数据丢失。3天过去了,微信官方没有就修复情况做进一步的答复,想必众多新媒体编辑此刻定是如坐针毡。

鉴于目前关于数据是否丢失尚无定论,大家或许还可以先松口气。但是如果数据丢失演变成数据泄露,那每一个当事人大概都没有好日子过了。为了联合对抗黑客,马化腾可说是煞费苦心。近些年来,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频频曝出数据泄露的丑闻。有着BAT之称的百度、阿里、腾讯也没能幸免。

2016年12月15日,雅虎被曝用户数据泄露。这也是继9月之后,雅虎官方第二次公告用户数据泄露。其中,被泄露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出生日期、邮箱等。本次事件涉及用户数高达10亿,两次加起来更是高达15亿之多。这也被外媒称作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据悉,泄露的原因或许与雅虎当时使用的被业界公认的安全性较低的MD5算法有关。

2016年12月10日晚间,京东被曝出有12G的数据泄露。其中,涉及到的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QQ号、电话号码、身份证等等。为此,京东于次日凌晨作出紧急回复,称这是旧闻,并表示问题出在2013年Struts 2的安全漏洞问题。京东还强调,当时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及大量银行、政府机构都受到影响,并存在大量数据外泄。

就在2016年2月24日,来自加拿大安全公司的报告指出,百度在用一种很容易破解的形式发送敏感信息。据悉,一直以来,百度都打着商业用途的旗号在搜集用户信息。该公司强调,百度将一些代码植入到了APP中,这些APP可以为百度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诸如地址、搜索词、网站访问记录等。而这些未经加密处理的信息很容易被拦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APP已经被下载了数亿次。

该公司也在阿里巴巴UC浏览器中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然而阿里巴巴给出的回应是“没有证据显示用户数据被截取”。据悉,在2014年1月初,支付宝被曝20G数据泄露。其中,涉及到公民的实名、手机、电子邮箱、家庭住址、消费记录等。此外,在支付宝外泄数据中包还含大量用户隐私,诸如身份证号、购物习惯、账户余额等等。

这20G的外泄数据并非是被技术拦截,而是支付宝内部一名技术员所为。

2013年11月20日,腾讯公开承认其7000多万个QQ群、12亿个QQ号数据外泄,同时称,漏洞在2011年便发现了,并且已经及时修复。对于数据库泄露带来的危害,腾讯强调正在全力防范并减少。据悉,黑客获取了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找到了整个(或关键的)QQ群数据库,并整体将其导出。值得一提的是,泄露数据早已被多家公司恶意利用。

近日,雅虎10亿外泄用户信息便已在暗网开卖,售价高达30万美元。据纽约时报消息,已经有买家表示愿意付款。分析认为,目前基本可以锁定三名买家。前两名买家为“垃圾邮件制造巨头”,而第三名买家或将利用上述用户信息发起类间谍攻击活动。可见,本次数据泄露事件对于雅虎造成的影响堪称毁灭性的。滑稽的是,由于被窃取的信息还包括安全验证问题及答案等,对于那些记忆力不好的用户,今后如果忘记安全验证问题及答案,可以考虑从上述买家那里赎回。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成爆炸式增长,用户数据信息成为网络攻击者和安全捍卫者之间激烈角逐的焦点。面对日趋严峻的用户数据泄露与舆情“凶猛”情势,互联网用户绝不能再抱有看客的心态。对于数据企业,安全防卫必须运筹帷幄,配合超前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积极应对用户敏感信息泄密隐患。(刘末)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