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还添教授专访:努力挖掘交叉学科的无限可能

2024-04-30 16:37:32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近期,中国科技新闻网有幸采访到了“科创中国”大湾区青年百人会(简称“大湾区青百会”)中不同领域的多位青年人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副主任张还添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在骨与关节损伤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张还添教授不仅在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关节屏障稳态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临床尤其擅长膝、髋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保守及阶梯治疗,专注膝、髋关节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关节发育不良及畸形等)的微创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等。

除此之外,张还添教授还担任了博士生导师,承担了培育博士生的教学任务。目前,张还添教授已经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王宽诚青年学者、羊城青年好医生等多个荣誉,也是2021年度中国科协及中央文明办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项目——“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的项目负责人。

在采访中,张还添教授向记者分享了他在专业领域的经验、对大湾区青百会的建议以及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展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独到见解。

中国科技新闻网:请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生涯以及作为大湾区青百会的会员,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参与了哪些具体的工作或项目?

张还添:我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骨科/关节外科医生,在关节外科及粤港澳大湾区骨关节疾病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博导。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大湾区的建设,大湾区青百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到大湾区的医疗、科技转化融合发展的热潮中。我既是临床医生,又是科技工作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我在“好好做医生、做个好医生”的同时,还要善于深挖临床疾病诊治的难点,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临床新技术,更好地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助力大湾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基本目标作出贡献。我非常感谢深圳市科协构建的青百会平台,在这里我遇到了各学科的杰出青年才俊,他们不仅学富五车,还头脑活跃。我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和碰撞,与他们一起产生新的想法与突破。

比如,在传统的关节置换手术中,我们会使用各种模板进行手术操作。随着3D打印、个性化定制、机器人辅助手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产学研”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这些技术在关节外科领域的运用。借助大湾区青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社会资本及新兴企业的加入等优势,“产学研”模式进一步升级为“产学研+交叉+资本”模式。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加入大湾区青百会的初衷和动机是什么?对它的期望是什么?是否有个人愿景或目标希望通过青百会实现?

张还添:大湾区青百会是一个汇聚了各行业优秀青年人才的平台,我加入大湾区青百会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与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一起交流、学习,共同研讨学术、畅聊人生。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时下“卷”得很的论文、成果、帽子及荣誉,而应该回归初心,做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怀、有理想的,善于发现临床问题、深耕临床问题的临床科学家。

在大湾区青百会后续的会议中,我们发现香港、澳门的医疗人员参与度较低。如何充分发挥大湾区青百会的桥梁作用、加强多方的深度交流及合作尤为重要。我建议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沙龙或研讨会、师生短期互访等项目,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际问题”驱动的交流。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对大湾区青百会有哪些建议?

张还添:首先,大湾区百人会可以根据学科布局、定期召开青年科学家研讨。研讨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专业性主题,要兼顾学术性及实际应用机制;其次,可以联合政府机关或者社会组织,开展大湾区高校的师生短期互访计划,尤其是医学教育、尽快改变执业医师互相认证的困境;再次,可以参考揭榜挂帅挑战科学及临床实际问题,由大湾区高校或者青百会成员联合攻关,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大湾区的桥头堡作用,创办自己的杂志及宣传媒介,积极融入国际交流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打造一支在亚洲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团队。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认为大湾区青百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有没有具体的社会服务或公益项目建议?

张还添:青百会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推动青年科学家挑大梁、干事业的平台及桥梁,为科技创新、科研攻关、交叉融合等一系列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契机。

在社会服务和公益项目方面,我负责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于2021年获得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授予的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项目。大湾区青百会可以依托这个志愿团队,把品牌做大做强,把科技服务的意识传播得更远。除此之外,我也经常组织不同专科的青年医生开展下基层、送医药、送温暖等义诊及科普活动。大湾区青百会作为一个高层次人才组织,也应该积极融入国家大健康发展纲要中去,将医学科普及治病救人板块落到实处。

此外,大湾区青百会的成员都是年富力强的各行各业的精英及骨干,很多人都具有国外、境外留学背景,我们可以依托大湾区,通过与港澳的人才、企业互动,将大湾区青百会的影响力实质性地扩展到更远的地域。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认为在大湾区青年百人会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协作共进,促进彼此合作?是否有期望建立的具体合作项目或方向?

张还添:要将大湾区青年百人会的目标落实到位,使其发挥有效作用,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将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人才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需要有牵头单位的努力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大家共同攻克难题和研发新技术。

我的建议是,大湾区青百会可以组织一些小型沙龙或研讨会,了解每个团队的优势,提出需要合作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交叉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大湾区青百会进一步挖掘临床问题或企业需要攻坚的难题,通过引导性资金或政策的支持,实现更细致的合作和研究。最后,大湾区青百会可以有一个大的框架来搭建合作和交流的机制,比如制定时间表、责任书等,明确各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积极推动实际的项目合作和交流,将人才和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实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希望大湾区青年百人会提供哪些交流平台以促进会员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合作?您对于这些交流平台有何建议?

张还添:我认为医疗领域与材料、人工智能、AI算法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搭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促进医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实现技术和知识的互补及深度融合。这将有助于我们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转化的进程。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认为青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您对于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贡献有何期许?

张还添:第一方面,大湾区青百会汇聚了各个学科的优秀青年人才,能够共同探索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开展例如线上线下宣教、科普和诊疗等活动。

第二方面,在临床方面上的一些新的手术技术和方法,可以通过大湾区青百会进行推广和宣传。例如,我目前专注于膝关节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该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具有术前个性化扫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病人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很多病人认为这是机器人在做手术,存在一定疑虑,实际情况是机器人只发挥辅助作用,其的应用可以使得手术截骨面更加精准。此外,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可以使得基层及初学手术医生的学习曲线变得更短,进步更快,这样就可以大大避免因为初学手术医生手术不标准而导致的失败。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将好的技术和经验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第三方面,基于临床问题的转化研究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与相关学科通力合作,我们共同研发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产品。例如,我们最近与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合作的3D打印水凝胶在解决难愈创面修复等临床难题上具有一定优势。再如,我们近期采用纳米技术递送靶向巨噬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也具有广阔的转化前景,目前正在寻找生产外用剂型的药企合作研发。

中国科技新闻网: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医学专业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对于从事临床医学的专业人士而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张还添:在过去的50年里,手术理念和技术没有发生太大的革新。在关节置换手术中需要做到毫米级精准截骨及假体安放,基于此病人的远期效果才会更好,这不仅提高假体的生存率、病人的满意度,还会减少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如果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可以使手术做得更精准、更个性化。在国家组织集采之后,机器人辅助手术兴起,外科手术正朝着更精准化和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微创化是另一个重要的趋势。过去,手术通常需要一个大的切口,但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如何将手术做得更加微创化,微创并不仅仅意味着切口更小,更重要的是,微创对周围组织及环境的影响更少。

再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普知识传播变得更加便捷,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医生可以更好地向病人传播知识和理念。但是,随着信息的增多,病人可能会对不同的建议感到困惑。因此,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点在于如何将科普知识做得更标准化和统一化。

此外,国内的医生每天看诊数量是国外同行的几倍,所以如何和病人之间做到充分沟通、如何实现看病从量到质的提升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最后,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也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方向。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离。虽然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建立一个从临床问题出发、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转化的闭环研究链条是未来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方向。尤其是,结合交叉学科的优势,可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科技新闻网:您认为骨科医师在大湾区医学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方向和机遇?

张还添:骨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大湾区的技术交流已经高度同质化。尽管香港澳门目前可能拥有一些新技术,如进口机器人等,但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国产技术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国外机器人技术受到一些限制,我们在数据应用方面可能会更具优势。

在与澳门及香港高校及医疗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新技术有一些先行先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允许试错的政策。此外,由于医疗政策的制约,有不少香港及澳门的患者也选择在广州医院就诊,医患交流、技术交融将进一步加强大湾区的整合度,把湾区模式走进深水区。

未来,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首先是粤港澳医师执照的同质化问题。目前,医生在这三个地区之间的流动仍然存在一些障碍,需要政府层面或者医师协会层面推动解决。其次是双向转诊的问题,比如对于需要透析或治疗的病人,我们开通了快速绿色通道,方便他们及时得到治疗。最后是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对外的影响力,将骨科平台向外拓展辐射。

中国科技新闻网:作为大湾区青百会的一员,您认为这样一个科技青年组织在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张还添:首先,如同企业在市场中需要细分市场一样,这个平台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大湾区青百会作为一个专注于青年人才的平台,需要为其成员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梳理出几个大的板块,并整合每个板块所需的资源。例如,在医疗板块,我们可以与相关机构进行对接,以满足这些需求。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邀请院士、大师或行业领军人物为大湾区青百会的年轻成员进行一些宣讲。这些榜样力量可以对成员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三,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与企业的对接活动。上中下游的合作是关键,我们要打铁自身硬,从上游延伸,政府可以引导并提供经费支持,以专项扶持鼓励中间医疗团队内部的合作。下游的链条则可以采用与企业对接的形式,为有产品或想法但无法分身的老师提供帮助,引入融资和机构将技术转化出去,打通全链条。

中国科技新闻网:在青百会中,您是否有计划分享和传承您在医学科技领域积累的经验,以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才?

张还添:就像古人说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虽然我的专业是骨科,但我相信其他医学科学也能给我带来借鉴和启示。比如我在出国之后,就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面看世界的窗口,帮助我们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医学技术和理念。

此外,有机会要多出去走走以开拓视野,比如我在国外留学期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管理模式和我们的有所不同。例如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很早就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运送药品,再比如他们术后病人的随访更细致(各种量表及评分)、更加智能化(借助Biosensor及各种可穿戴设备获取客观数据等)。再如,经常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做分享,通过了解他们为什么能发明新的术式或是发明一些新的医疗器械,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思考和立足点是什么,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东西都能够触发年轻人的一些思考。

具体到国内的情况,我认为医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细致的随访,我们可以了解病人的依从性以及手术效果如何,是否还有残留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等问题。如果能够做好这些随访工作并进行复盘,我相信对于提升医疗技术和治疗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一点是,我希望我们能够从临床问题出发,而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研究。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点,选好主题后进行闭环式(临床问题-机制机理探索-药物及技术设计-临床转化及应用)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科技新闻网:作为科技领域的资深专家,您对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有何建议?

张还添:我们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新领域,并做好交叉融合和在未来可能会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替代的准备。此外,我们需要认识到新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例如,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手术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改进的空间。

我目前很想自学一门新技术,比如基于AI的辅助药物设计及诊疗、大数据诊疗和生物传感器等。例如,通过智能手表等设备,我们可以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获取他们的步数、运动量、疼痛感等反馈信息,建立更高效的随访并提供下一步的解决方案。通过个性化的解剖学数据(骨骼、软组织等)及AI深度学习,我们也可以设计出集术前、术中、术后于一体的辅助诊疗机器人,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健康的诊疗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技术背后可能承载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这些是我目前相对缺乏的,也是我想努力的方向。

相关阅读:

张小锋教授专访:科研为国,创新与使命同行

樊天慧教授专访:把科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科技新闻传播 科技知识普及 (zghy.org.cn)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