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张健:温暖他人,浸润自己

2020-09-21 14:28:47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若你用相机看世界,将镜头焦距一点点拉长,你会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连绵缠绕,皇家建筑群紫禁城的红黄相映,岭南悠长小巷的青砖白瓦,调整下镜头,又会看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海滨风光,圣托里尼岛的蓝白圣洁,意大利北部乡村的雄壮山色......而当这一切色彩缤纷,生动形象的美好画面由模糊变为戛然而止且永久消失时,留给相机后面的人,唯有无限的留恋和无助的渴望。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利用多年寒窗苦读和严格的实践操练,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让无数患者朋友们重见光明,重新拿起相机,再次感受世间的色彩与生活的美好,给与患者新的希望!他们便是眼科医生,我们的光明使者!

张健,1989年7月自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至今,医学硕士。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白内障专业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师学会眼科白内障分委会委员,《中华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与审稿员。目前专业:白内障,角膜病。

0

宁静致远

初识张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走在宣武医院眼科诊室的走廊里,循声便可找到医生本人。张健坐在电脑前,手里拿着几张诊疗单,一页一页大声的向患者讲述着如何做检查,术前注意须知以及术后复查事项,一遍遍,事无巨细。再看看对面的患者,银色白发,步履蹒跚,医生话音刚落,患者又询问重复的问题。就这样观察了一会,发现大多数年迈患者都是如此,不同程度的耳聋耳背,听完讲解便忘记。每一位年迈患者温柔的目光和嘴角的微笑,都是对张健的肯定和信赖。上午的门诊期间,不断有慕名来的患者找到张健要求加号就诊,凡是碰到白内障需手术没有挂上号的患者,张健都满足患者的加号需求。大半个上午未见张健喝上一口水,而这样的工作,他每日都在重复进行着。张健笑着说:“比起手术日,门诊工作已经算是轻松了,不敢喝太多水,因为没时间去卫生间”。除了每周固定出诊时间,对患者进行诊疗,术前筛查以及术后复诊,其它临床工作时间则是医生的手术工作日。每一位患者术后,张健都会亲自搀扶术者下手术床并送至观察室,一天20-30例手术,每一例都是如此对待,为的就是让这些老年患者安心,给与他们细微的照顾与关怀。

从1995年开始从事白内障这个专业,25年来,张健的工作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重复着。俗话说熟能生巧,在近3万例的白内障手术的诊疗过程中,张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目前除了常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案例,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瓷器活”,包括复杂、疑难白内障的手术,外院转诊来的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干部保健、本院职工、医务工作者等特殊群体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等等。采访过程中,就碰到一位外院的外科医生慕名来找张健做白内障手术,外科医生要求术后可以看远,同时可以在无影灯下不带眼镜做手术,张健根据他的要求和眼睛情况,定制了适合他的人工晶体,并反复说明术后的远、近视力状况。中午门诊结束时,已经是12点半了,看了一下电脑中显示的病人,51位(半天的固定号源是20个)!这时,张健才能带着有些疲惫的面孔和我们说上几句话:“我这些年的职业生涯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心无旁鹜的追求如何提高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如果说目前积累了一些治疗上的经验,也是这二、三十年弃而不舍的坚持。”是啊,朴素的话语中说出了一个大道理——宁静方能致远。

0

大爱无疆

不仅仅在日常工作中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患者,张健教授还总是积极响应和参与国家或者医院组织的各项社会帮扶活动,同时在多个社会学术团体任职,这也给本已忙碌的临床工作增添了额外的社会责任。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是中国残联、卫生部和国际狮子会携手推进的全球性规模最大、以开展白内障手术为主的防治失明的国际合作项目。张健曾先后3次以医疗队队员和队长身份参加了由北京市残联、北京市卫生局组成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北京市内及北京市对口支援内蒙古白内障手术扶贫工作。回顾这些近15年前的经历,张健还是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扶贫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是当地医疗条件不到位,如术中突然停电,手术室内的所有电器设备刹那间停止工作,这是所有医生最不愿意也是最怕遇到的情形,这在平时工作中是不会碰到的。对待这种情况,需要手术医生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张健在3次扶贫工作中遇到过3次这类事情,好在通过应急处理,都平稳度过,没有发生医疗不良事件。有很多偏远地区患者历尽艰辛来接受白内障手术扶贫治疗,期间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故事。有这么一对老夫妇,丈夫是独腿残疾人,因白内障仅存0.1的视力,妻子是独眼且因白内障失明,夫妇两人相互搀扶从乌兰察布盟化德县的山区坐了2天马车到达县城,准备接受白内障扶贫手术治疗。丈夫的双眼不仅有白内障还有陈旧性色素膜炎,瞳孔粘连,夫妇两分别行一眼的白内障手术,两人的手术难度都很大,张健在手术前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预案,手术很顺利。术后当夫妇两人打开蒙在眼睛上的纱布的时候,沧桑的脸上先是充满了喜悦,之后由于激动喜极而泣。这让张健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参加扶贫工作,张健在艰苦的环境下做了1000余例白内障手术,使1000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同时也提高了张健白内障的诊治水平。“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使我们走出繁华的都市,撇开优越的生活,走进贫困,去体会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朴素与平凡,让人格得以升华。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喧嚣社会中的功名与利禄。” 张健动情的说到。十五年后的今天,仍不断有当地残联和扶贫所在医院转来当地病人请张健教授会诊、手术。

除了扶贫,张健还参与了众多社会上的学术团体的工作。如《中华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每月固定2篇审稿修改任务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完成。张健在审稿过程中都会逐条写出稿件的不足与修改意见,有时一篇稿件反复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张健总是不厌其烦,他深知基层医院的医生病例相对较少,科研工作甚有人指导,写一篇文章着实不易,因此,他愿意用自己的学识多帮助这些基层医院的年轻大夫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工作经验,使他们脱颖而出。随着医生资历、阅历的增加,这份社会责任也越发沉重,但张健还是那样义无反顾地践行着自己的担当,做编委如此,做其他社会任职亦是如此。

春风化雨

平时工作中,总是有2-3名年轻医生跟在张健身边,碰到一些少见、疑难病例,张健让这些年轻医生观摩并细致的讲解,这无形中增加了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增加了张教授的日常工作强度。“我们是首都医科大学的直属医院,我们不仅是医生,也同样是教师,教学工作是我们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够把这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传授给他人,等于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延伸,将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张健如是说。很多年轻大夫包括本科的年轻医生一提起张健教授,脸上都是带着微笑,话语中总是带着敬佩。

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导师的:“最想感谢的是亦师亦友亦如父的导师张健教授。在张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的三年中,耳濡目染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与世无争、平等待人的人格风范。在临床工作上,张老师十分注重在诊疗思维和动手能力上对我的培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在科研上,从实验设计思路到统计学方法和论文撰写,张老师长串的微信语音和耐心的解答建议每次都让我收获良多,感动不已;在生活上,张老师分享给我人生经验,推荐给我北京的吃喝玩乐。轻松快乐又受益匪浅的研究生生涯,应该是大多数人理想中的求学历程了吧。在这里,我想对张老师再一次表达我衷心的感谢!”亦师亦友亦学长,这是他毕业的多名研究生对他的评价,也是近20年硕士生导师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张健曾先后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及宣武医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的称号,用春风化雨、甘为人梯评价张健的教学工作应该不为过吧。

厚积薄发

对于张健来说,成功医治患者所带来的喜悦是职业旅途上最大的慰藉,而不断攻克白内障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在临床科研方面取得新发现、新进展,带动临床工作更上一层楼,则是他30年行医生涯中努力去突破的一个个关卡。

从2005年张健第一次申报并获批科研课题立项(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课题)开始,15年里张教授自主及合作申请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5项科研课题,获得了丰富的科研产出,发表了包括SCI引用文章在内的5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在临床的应用”、“人工晶体眼内位置异常的检测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等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在临床白内障诊治工作中,提高了白内障诊治效果。

谈到临床科研,张教授说到:“小眼球,大方寸,构造之复杂如同浩瀚星球;临床工作积累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临床科研能力,把临床工作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用循证医学及多学科交叉医学的方法寻找答案,把结果再应用到自己从事的临床工作中,使临床工作如虎添翼。”

在张健兢兢业业坚守的30年职业生涯中,正是因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对自己患者的责任和关爱,对年轻医生的呵护和关怀,在帮助患者和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我愿通过我的点滴努力,把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效果展现给每一位白内障患者,让他们从朦胧的混沌世界回归到清澈、通透的水晶般的真实世界中”,张健是这么说的,也一直在这么努力着。

道家言“上善若水”,水让这个世界变得极其温柔。未来可期,一切美好!医者,聚集在一起,是落在地上的苍穹。对他人施以援手,温暖他人,也浸润自己。(编辑/天天)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