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服贸会

2021-09-06 14:07:40     来源:北京晚报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举办期间,市民们不仅能与各地区的文化近距离接触,还能体验各种文化展演以及欣赏文物,此次服贸会昌平区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服贸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文化技艺。

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

“一分钟解决颈椎痛” 非遗技艺现场展示

“大夫,我的颈椎不太舒服,可以帮忙看一下吗?”“我的腰扭了,麻烦大夫帮我按一下吧?”这不是在医院,而是在2021年服贸会昌平展区的现场。在“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展位前,前来正骨的市民络绎不绝,非遗传承人李维德及其徒弟在现场为市民进行正骨,在体验了“一分钟解决颈椎痛”后,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平常颈椎就老觉得不对劲儿,刚才在昌平展区体验了一下,短短一分钟,立刻觉得舒服多了,李大夫的手法确实精妙。”市民常女士说。

据了解,“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于2020年被评选为第五批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维德对多年传承下来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定位正骨寸劲技术、武医正骨疗法、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等中医适宜技术。此次是“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第二次参加服贸会,进一步展示了昌平区非遗文化。

回龙观堆绣协会

“会说话”的彩色布片  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色彩鲜明的胸针、小巧玲珑的耳饰、手法精致的编织包……作为纯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龙观堆绣协会带着各类作品参展。记者在展台上看到,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布条仿佛“会说话”,在回龙观堆绣协会会长靳明的手里,几分钟的时间,就摇身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胸针。

据了解,回龙观堆绣协会的非遗项目包括堆绣艺术、中国结艺术、盘扣艺术、串珠艺术以及工艺葫芦艺术等。展台上摆放的一个特色中国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中国结并不是传统的红色,而是用白和蓝两色绳子编织而成,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靳明告诉记者,她对传统中国结艺术进行了创新,“这是用中国结艺术编织成的一个衣物装饰小配件,既保证了美观,又可以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靳明说。

此外,展台上还摆放了用盘扣艺术编织的胸针、用串珠艺术制成的耳饰,其中也不乏纯手工编织的手提包。在靳明看来,这些艺术品最重要的纯手工制作,蕴含着制作人对艺术品倾注的情感,造就了每件艺术品的独一无二。

北京御笔坊

128道工序一支笔  书香传承不停歇

在昌平展区,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展位成为一扇扇宣传昌平文化的窗口,展示着昌平的集聚力与风采,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此处展台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书法天地”,市民可随时尽情“挥毫泼墨”。

据了解,2016年,来自河南省的御笔坊入驻昌平区小汤山镇,项目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集中展现中国毛笔文化的厚重历史。市民可全面了解到御笔坊2000多年的历史,以及深厚文化积淀的毛笔产品和其发展演变历程。如今,御笔坊已经成为小汤山镇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作为御笔坊第六十七代制笔传承人,刘建朋告诉记者,制作毛笔的128道工序都要手工完成,一位拥有数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完成10支左右。远喧嚣、沉心境,90后小伙儿刘建朋,耐住寂寞、坚守匠心,用心做好每一支笔。据了解,御笔坊先后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如今,御笔坊积极开展技术扶贫,为昌平区对口帮扶地区尚义、太仆寺旗、阿鲁科尔沁旗举办毛笔技术培训班,帮助残疾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助其摆脱贫困。

今年,昌平区精挑细选了5个非遗项目参加服贸会,通过创新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让老手艺与新市场对接焕发新生,也让非遗文化成为了昌平文化交流的新地标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图文/向凌潇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