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薛杨: 前沿科技赋能基层医疗,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尚待完善

2021-10-13 14:56:23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中国科技新闻网10月13日讯(王琳 李欣)自2016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以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成为防疫前锋,不仅可以精准、快速地通过流调发现源头,而且通过远程赋能,基层医生也能够快速得到三甲医院医生的指导,及时判断病例。

10月10日上午,在2021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推进式举行期间,中国科技新闻网对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薛杨进行了专访。作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示范项目的牵头人,薛杨从自身经历与经验出发,就我国目前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现状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哨点前置 前沿科技为基层医疗赋能

中国科技新闻网:早在2016年,健康医疗大数据就已经被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经过近几年的推动发展,在您看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是如何对公共医疗、基层医疗进行赋能的?

薛杨:我从2004年回国后,便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基层医疗,从2007年开始在哈尔滨、大连等地区的基层社区医院做试点。在这十几年的过程当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基层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信息化的建设。基层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业务种类繁杂,而且功能非常多,但是和大医院相比,它的信息化建设和投入却不足。所以第一个阶段是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一个省份、一个城市统一搭建一个云平台,来建立区域的所有基层医院的信息化电子病历,而且实现了共享。这个时间是在2008年至2015年。

第二个阶段是随着信息健康档案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基层公共卫生的投入人均每年是79块钱,乘以14亿人口,每年投入在1000亿左右,10年累计下来有10000多个亿,但是这些投入到基层以后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老百姓获得感不高,基层医生的积极性也不强。

进一步深入调研发现,原因在于基层的管理相对薄弱,基层医生干得多干得少,拿的薪酬是一样的,“干与不干,真干假干”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基层医生的工作进行画像,进行数据采集并量化,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定位基层工作的状况。而国家经费以此再来分配,就有效调动了基层医生的积极性,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这第二个阶段是从2015年至2019年左右,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来解决公共卫生量化管理的问题,起初是在哈尔滨市进行试点,后来2017年在全国卫健委的卫生工作会议上进行全国推广。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9年至今。这次疫情让我们感受到基层医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大家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疫情都绕过基层跑到三甲医院,就像武汉一样,会造成交叉感染。但如果在基层就把问题解决,将哨点前置,可能就不用李文亮医生在三甲医院来“吹哨”。在基层医院早筛查、早诊断,就可以早治疗,同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国家经费、医保经费以及个人花费,而且病患也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针对这一点,去年我承接了国家卫健委“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标准研究和应用”这一项课题任务,在医疗领域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导向医疗的最前沿、导向基层、导向最需要的医护人员,并提供给他们工具。

目前通过这一国家课题的研究,已经整合了一批针对基层、适用于基层的应用,一方面首先从慢性病预防着手,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患者的防治,另一方面是在疾病康复方面,比如说心梗、心衰、脑梗,还有帕金森、老年痴呆,类似于和脑神经、血管损伤有关的病种,在后遗症期间的康复过程当中,用数字化的干预来达到更好、更精准的治疗。

前景可观 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尚待完善

中国科技新闻网: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搭建了比较成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您之前也有过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在您看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如何看待我国未来在这方面的发展?

薛杨: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互联互通很重要,因为信息共享才能够更好地挖掘、分析个人数据。如果每个人的健康数据和医疗数据都分散在各个医院,收集整合不起来,那么就很难对一个患者的病情病例加以分析,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互联互通上还要加强。

第二在标准化方面还要加强。通过全球调研发现,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欧洲,特别是德国、瑞典、瑞士这些国家,他们在很早之前就举全国之力对全科医生进行针对治疗标准方面的工作。这些国家每年都出一本基层医生诊疗手册,无论是刚毕业还是从业几十年的基层全科医生,都要进行严格遵守。这样的诊疗手册,从诊断、治疗、开药,到后期的评价体系都非常严格,什么样的病应该在全科来治,什么样的病应该转到专科去治,都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样就有助于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在基层看病的时候有标准可依,治疗效果的偏差不会很大。我走了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发现这是基层医生比较需要帮助的方面。

第三方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来帮助全科医生。这方面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我认为如果我们加大投入,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帮助基层几百万没有本科学历的医生迅速提高诊断水平。

基层医生每年肩负大约45亿人次的诊断。以前因为诊疗水平比较低下,这45亿人次中会有很多误诊或漏诊,现在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跟三甲医院一样的水平。只要我们在这个领域加大投入,在未来的共同努力下,相信3到5年之内完全可以实现。而且一旦实现,甚至可以把健康中国的经验推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向非洲,甚至欧洲一些国家来推广,为联合国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的全面健康目标,讲好中国健康故事,传播中国健康经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薛杨简介: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实 验室主任,青岛大学首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国家卫健委信息规划专家,科技部、人社部和中组部专项评审专家。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