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批一次性使用磁定位星型标测导管指导下高密度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2024-04-18 12:36:15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近日,全国首批一次性使用磁定位星型标测导管指导下高密度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成功开展。在心血管内科主任蒋峻教授的指导下,此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由来自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团队的边昶教授和王亚萍教授领衔完成。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意味着浙大二院房颤综合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将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先进和精准的房颤治疗新选择。

在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和博奥院区分别有一名患者接受了房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解放路院区的患者71岁,患房性心动过速有十余年,前期已进行过三次介入治疗,现仍有心动过速发生;博奥院区的患者68岁,平日的生活中受心房颤动困扰,5年来频繁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不适。由于病情复杂,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经过多轮检查和评估,边昶主任和王亚萍主任均决定采用业内最新的一次性使用磁定位星型标测导管,分别为这两位患者实施高密度标测房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术中患者全程清醒,与术者沟通及时有效,体验良好。全程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手术圆满结束。术后,两名患者的心律均恢复且维持了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有些人甚至无症状,大多数人是夜间或劳累后休息时容易发作,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资料显示,每过25年,全球房颤患者的总数将翻一番,其整体发病人数已占全社会人口的2%~4%,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房颤发生率已高达10%以上,这不但给广大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也加剧了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和经济负担。高密度标测指导下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当前先进的房颤治疗方法之一。作为手术中的重要一环,术者需要通过标测诊断导管快速构建清晰的心腔模型,并通过各类电位信息的记录,来准确寻找消融靶点,为手术的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作为新技术的率先使用者之一,边昶主任在术后表示:“这一创新标测技术在房扑标测当中更加便利,这得益于它更精细和柔软的导管头端设计,以及它更多的电极和更小的电极间距,这对于医生的操作要求会更加简单,标测结果也更加准确。”王亚萍主任也表示:“新技术的使用在保持原有优良的操作性的同时,极大的提升了整体手术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还原心房模型,完成心房基质标测。相信这个新工具会在房扑等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当中有更好的帮助。”

浙大二院心脏中心的心律失常亚专科是全国首批房颤中心、心源性卒中中心、首批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基地、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在王建安院士的领导下,浙大二院心脏电生理团队近5年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左心耳封堵等共20000余例,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增长率10~15%。其中复杂心律失常的磁导航消融1000余例,左心耳封堵术1000余例,左心耳封堵、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及磁导航消融为特色技术。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和理念在临床的顺利使用和普及,相信浙大二院心脏中心将在技术和疾病管理模式上继续寻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提升房颤综合诊治和管理水平,为更多百姓带来福祉。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