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低调做公益 孩子捐出压岁钱

2021-03-30 08:57:13     来源:燕赵晚报

在石家庄市,有这样一对年轻夫妻。从2020年年初开始,夫妻俩就将公益志愿服务放在了生活的首位。一年多来,夫妻二人在业余时间低调参与了多次公益活动。这一天,在妻子的倡议下,一家人自掏腰包购买了价值5000余元的爱心物资亲自送到了平山县一所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他们说,要把公益事业做得更加细致,做得更有人情味。

第一次见到特殊儿童

3月26日10时许,冒着蒙蒙细雨,市民杨巧玲带着丈夫和女儿,在两位朋友的陪伴下驱车从石家庄市区来到位于平山县县城的平山萌童康复中心。

“阿姨好!姐姐好!”杨巧玲带着10岁的女儿刚刚走进中心的大门,一群年龄不同、身高不一的孩子一下就围了上来,把母女俩着实吓了一跳。不过很快,杨巧玲的女儿吴朝阳就和身边的孩子们熟悉起来。其中有一个叫子涵的女孩,更是一直拉着吴朝阳的手不肯松开,俩人玩得特别开心。

“这群孩子特别单纯,特别阳光,我很喜欢他们。”面对眼前这群因为脑瘫、自闭症等原因,行动和语言与同龄人明显有所不同的特殊儿童,杨巧玲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们的想法。

优质被褥、米、面、油、消毒液、口罩,这次前来,杨巧玲和中心负责人周秋蕊经过沟通,自掏腰包购买了价值5000余元的爱心物资。“由于车辆原因,这次没能把准备捐给中心的床运过来,过阵子我们会专门再送一趟!”

“这是我在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总共2000元,我决定把这些钱都捐给这里的孩子。”当着大家的面,吴朝阳将自己的压岁钱交到了周秋蕊手中,希望这些钱能够帮到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吴朝阳说,听说父母要来帮助一群特殊的孩子,她也要为此出一份力。面对好心的杨巧玲及其家人,周秋蕊十分感动,连连道谢。

休息室、娱乐室、学习室,了解清楚中心的各个组成部分后,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特殊群体,杨巧玲一家人感触很深。由于这些孩子的身体缺陷,他们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和生活,但孩子们乐观的态度和中心老师们的爱心照料,让杨巧玲和家人决定把这样的爱心帮扶持续下去。“这是我和家人第一次走出市区来做公益,这条爱心之路还需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杨巧玲说。

小护士的“大想法”

今年33岁的杨巧玲,是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的一名护士。身为医务人员,在2020年及2021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杨巧玲都勇敢冲锋在抗疫第一线。

“曾经,我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但这两年在抗疫一线的经历,让我明白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义务。”杨巧玲回忆,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她曾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在医院忙碌的日子里,她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同时,由于医院的相关管控措施,杨巧玲在值班结束后经常会在病房多呆一会儿,义务帮助患者办一些小事。转接患者家人送来的生活用品,帮患者跑腿拿个快递,但凡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到的,杨巧玲都会主动出手帮忙。也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儿,让杨巧玲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医院值班的日子里,真正与患者和家属深入交流后,我发现对很多人很多事儿的了解都太少了,而且,公益人人可以去做,就看你的初心是怎样的。”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杨巧玲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很简单,也正是因为这份单纯,让杨巧玲有了“大想法”,那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去做一些公益活动。杨巧玲认为,参加公益活动之后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是难以言语的,那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和褒奖。

夫妻俩一直低调做公益

杨巧玲的丈夫吴永帅是石保集团国鑫护卫的一名副大队长,妻子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期间,他除了用手机和对方交流外,只能抽空在给妻子送早饭的时候和对方短暂见个面。当时,夫妻俩见面后聊的内容,大都是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用杨巧玲的话说,生活,本应该丰富多彩一些,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则是最有意义的。

杨巧玲是个心思细腻的女人,疫情防控期间,她发现社会上有些单位或组织缺少相关医疗防控用品后,立刻让能够外出的丈夫利用工作之余跑遍了市里的各个药房,尽可能多的去采购口罩、消毒液等用品。随后,这些由夫妻俩出资购买的防控物资,都被吴永帅亲自送到了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手中。从那个时候开始,夫妻俩就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益爱心之路。

“如今,我和丈夫在业余时间都把公益事业放在了首位。”杨巧玲说,她和吴永帅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会联系到不同的社会公益平台,主动参与到社会上一些公益组织举办的志愿活动中,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到敬老院陪老人过节、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可以说,石家庄市区的大街小巷都曾留下过夫妻俩爱心帮扶的身影。一年下来,他们参加了大小公益活动数十次,个人捐款也有上万元,但这些事儿夫妻俩很少和别人说起,非常低调。因为,夫妻俩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只为可以帮助到他人。

这次来到平山县给特殊儿童捐赠爱心物资,是杨巧玲第一次走出市区来到县里做公益,也是首次以他们一家人的身份单独与周秋蕊所在的中心进行帮扶和对接。杨巧玲说,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后,她有了一个愿望,就是和家人一起主动去寻找一些人群进行帮扶,打造固定的爱心公益地点。在通过朋友得知平山县有一个专门照顾特殊儿童的机构急需各种生活物资的消息后,杨巧玲当即和丈夫商量,决定自费购买一批爱心物资送过去。“女儿一直受到我们的影响,这次把新年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也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杨巧玲说,他们一家人特别喜欢这里的孩子,决定以此为起点,持续对周秋蕊和孩子们进行全心的帮扶,将公益事业做得更加细致、更有人情味。

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

作为中心的负责人,周秋蕊同时也是一名残疾孩子的母亲。她的儿子在仅5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脑炎而留下了终身残疾,因此很多学校都不愿接收孩子入学。与此同时,在给儿子治病和康复的过程中,周秋蕊发现像她家这样的患儿家庭有很多。一方面这些家庭因为长期为孩子治疗花费巨大,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合适的学校或者机构来收留这些孩子,让他们无法得到长期康复、学习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周秋蕊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于2012年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创办了一所24小时非营利性的全托特需儿童护理中心,成为了数十个特殊儿童的“妈妈”。周秋蕊说,她创办的机构以培训、帮助、教育智障儿童和残疾儿童为主要内容。最多的时候,中心有患有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多动症等疾病的孩子40多名。周秋蕊让每个孩子都在中心得到了悉心的照顾,并且在一步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学会了技能。

“其实,最让我困扰的,不是孩子们的康复训练,而是中心的正常运转,经济支持是最大的问题。”周秋蕊说,由于中心里的孩子们家庭大都不富裕,家长支持的费用微乎其微。多年来,中心都是靠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维持运转。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从市区到郊区,再到农村,最后到如今的县里,周秋蕊和她的机构已经连续搬了5次家了。此次杨巧玲一家人来到的地点,是半个月前刚刚从村里搬迁过来的,很多设施都亟待完善。因此,杨巧玲一家人捐赠的爱心物资,及时解决了中心很大的难题。

“我从不后悔开办了这样的机构,更会坚持做下去!”周秋蕊知道,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和企业都在关注着她,更有很多特殊的孩子时刻需要她。为此,周秋蕊也希望借助本报,呼吁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关注这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

文/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兵

来源:燕赵晚报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